返乡种果树 煤老板“绿色转身”
[摘要]本报记者 牛真子 通讯员 任文君/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陈思贺(左)介绍种植情况。
十多年前,陈思贺和当时许多打工者一样,投身到煤炭行业。经过努力,他承包了煤矿,做了“煤老板”。但自2013年以后,他的身份再次改变,回到了家乡太和县,流转了土地,种起了果树,成为农业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完成了“绿色转身”。
返乡种植经济林木
初夏时节,记者沿着105国道进入太和县双浮镇张李村,来到陈思贺的种植基地,只见一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为燥热的夏天增添了几分清凉。
在太和县供销社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正在果园里查看果树长势的陈思贺。他体型敦实,皮肤黝黑,神情专注,看上去和普通农民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我就是一个农民,不再是过去做煤炭生意的商人啦!”陈思贺笑道。谈起自己返乡的缘由,他告诉记者,煤矿资源不可再生,总有枯竭的时候,从长远来看,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并且现在煤碳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综合考虑,2013年,陈思贺带着多年积累的资金回乡创业。
回来,做什么生意好?令亲戚朋友大吃一惊的是,陈思贺选择了投入大、回报慢的农业。“如今种地跟过去不一样了,做现代农业,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前景好。另外,既然回来投资,就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农业是很好的选择。”于是,陈思贺流转了1000多亩地,开辟成果园,在果园旁边盖起了简易工棚,把家都搬到了里面。
规模种植科学田管
“猕猴桃?”当记者在种植基地看到一片猕猴桃树苗时,有些吃惊,因为在皖北地区猕猴桃种植并不常见。“正是因为种得少,不常见,果品要从外地运,而附加成本高,所以我才会选择种猕猴桃。”陈思贺解释说。
“猕猴桃喜水又怕水,喜光又怕光,喜肥又怕肥,所以田间管理要到位、适度,需要小心呵护。它是肉质根,所以栽种的时候不能埋土过深,不能旱也不能涝。猕猴桃喜欢透气性强的沙质土,而本地却以粘质土壤为主,所以我就给土里填上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结构,也增加了土壤肥力。”陈思贺说,其实,只要能合理利用技术手段,种植猕猴桃也不算什么难事。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陈思贺在猕猴桃树下栽种有喜阳作物,而到了夏季,需要对猕猴桃树搭棚遮荫,这时,陈思贺又种下了喜阴作物。“当然,不论是喜阳的还是喜阴的,都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的作物。这样,可以不让时间和土地浪费。”
除了猕猴桃以外,在陈思贺的果园里还种着桃树、梨树、美国山核桃、美国大樱桃,以及中药材,他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阜阳林业局等合作,并聘请大学生、农技师作技术指导。同时,还自主研发出果树盆景、果树园艺栽培技术。
带动村民造福家乡
以猕猴桃为例,陈思贺粗略估算,如果科学田管,预计一亩果树产量可达三千斤左右,那么一亩地产值万元以上,再加上林下套种经济作物,每亩地产值可达五六万元。“其实,小小的猕猴桃,创造的经济效益并不比煤炭少。”
这次返乡投资,陈思贺计划投入2800万元,现已投资800万元左右,至于后续发展资金则以基地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销售等收入为主。“至于几年才能收回成本,收益怎样?这还不太好说。”陈思贺坦言,投资农业,自然不如煤炭经济来钱快,但前景十分看好,他认为规模化农业后劲足,并为日后产品的销路做好了打算。“我种的是在本地不常见或种植面积少的水果,所以本地市场空间非常大。我在考虑与商超对接,同时,与上海等地签订合同,往外地销售。”
现在,虽然每天都要在基地里工作十多个小时,日晒雨淋,费心劳神,但看着小树苗一天天长粗长壮,满眼都是绿色,陈思贺觉得很快乐。“如果能通过我的带动,把外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好的品种引进家乡,带动家乡人致富,那是再好不过了。”据了解,目前,陈思贺的金利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加入太和县供销合作社,求得更加广阔的发展。自己发展的同时,他还带动二百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周边一百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齐德远 张玉玲)认为自己有精神病史,清醒时故意装“糊涂”暴力抗法,6月16日,犯罪嫌疑人徐某因涉嫌妨碍公务罪被太和县公安局城东派出所依法刑事拘留。 4月7日上午,太和县市容局依...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