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佛教在当代阜阳得到较好发展

阜阳日报 2015-04-03 09:07 大字

[摘要]汪增相

新中国成立后,阜阳佛教的发展虽经历了文革期间的一段曲折,但总体上来看,人民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得到落实的。

建国初的十七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阜阳地区的佛教发展状况总体平稳。期间,为了解佛教的基本情况,政府于1952年对全境的佛教状况做了充分的调查登记,内容涉及寺院名称、宗派、创建年月、所在地区、僧尼人数、寺庙财产等各方面。政府实行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佛事活动,保护佛教寺院,并安置僧尼生活。资福寺方丈、阜阳佛教会理事长释秉初1954年还被推选为安徽省政协委员,并在1959年当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

然而,文革期间,阜阳佛教的发展再遭重创。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阜阳全境的寺庙都受到了冲击,毁坏严重。资福寺的寺内佛像被毁,所藏的宋刻碛砂藏本大藏经也于1966年11月被造反派焚毁。太和县的禅堂寺(位于太和县城西三里颍河西畔,在大新镇禅堂村境内),也在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拆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重申并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阜阳地区的佛教迎来了佛法重光的新局面。一些健在的僧尼得到了政府的生活补助,有的还当选为政协委员。阜阳的资福寺于198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寺庙也得到修复,并对外开放。进入新世纪,本地区还陆续重建了部分寺庙。如,太和的禅堂寺于2008年开始重建,现已经建成。界首的琉璃寺也在2014年10月开始动工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1月2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阜阳市佛教协会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通过了《阜阳市佛教协会章程》和市佛协第二届理事会名单,选举资福寺主持果应法师为理事长。会议的成功召开,尤其是《阜阳市佛教协会章程》的通过,标志着阜阳地区佛教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更好促进了佛教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相适应。

本版由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协办

新闻推荐

今年全市计划新增 保障性安居工程8万余套

总量居全省第一,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成重点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