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桑蚕产业链 做出大事业

阜阳日报 2015-04-11 09:05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李方达 实习生 何青

随着气温回暖,太和县赵庙镇金秋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蚕室又迎来了丰收季。可当记者走进合作社的蚕室时,却没有看到洁白的幼蚕和蚕茧,只看到地上一个个棕红色的菌菇头从秸秆堆成的垄子里密密麻麻地钻出来。

“这是大球盖菇,目前,阜阳只有我们一家在种。原本只是趁着养蚕的空闲尝试种一下,没想到效益这么好。”合作社负责人王艳秋指着满地的鲜菇,难掩喜悦。从2013年回到赵庙镇陈菜园村栽桑养蚕,到扩大蚕桑种植养殖规模、办起蚕丝被加工厂,再到自创“金秋”桑芽菜和桑叶茶、利用养蚕间歇期空闲的蚕室种出大球盖菇……返乡发展桑蚕事业让王艳秋收获颇多。

据了解,在回到老家赵庙镇以前,王艳秋一直在做服装生意,因为在销售中发现蚕丝材料价格很高,便兴起了栽桑养蚕的念头。“考虑到在外地人生地不熟,我就选择了回乡创业。”王艳秋说,在乡亲们的支持下,2013年她顺利流转了土地,栽上桑树,建起了蚕室。在市农机推广中心蚕桑科专家指导下,当年她就养了30多张蚕,结了近3万斤蚕茧,销售额达7万元。

有了成功栽桑养蚕的经验,颇具生意头脑的王艳秋第二年就不再单卖蚕茧了,而是着手建立自己的蚕丝被加工厂。“我趁着农闲到湖北一家蚕丝被加工厂打了一个月的工,学会了蚕丝被加工工艺,回来就把手艺教给村里的留守妇女,就这样办起了蚕丝被加工厂。”王艳秋说,加工蚕丝、蚕丝被的利润是卖蚕茧的两倍多。

蚕丝被加工厂干得有声有色,王艳秋又着手扩大桑蚕养殖规模。2014年,在专家的指导下,王艳秋搭建了两个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蚕室,一年养120多张蚕,结出的蚕茧经过加工后,总产值超过了50万元。“通过养蚕,我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眼界也随着拓宽。”王艳秋说,闲暇时候,她开始思索,“每年养蚕只有春秋两季,秋蚕结束后有大半年的空闲时间,蚕室闲置着十分可惜,能不能用闲置的蚕室做些别的呢?”

后来,王艳秋和专家交流了自己的想法。“那时正值2014年午收,各地都在为秸秆找出路。”王艳秋说,她通过专家了解到,大球盖菇的生长时间正好与养蚕的休闲期相吻合,而且栽培成本低,用秸秆做培养料就行,便立即把陈菜园村周边的秸秆收回来堆在蚕室,当年9月就把菌种拌在秸秆与麦糠混合做成的培养料里,开始了大球盖菇的种植。

王艳秋的实验很快有了结果。2015年元旦前后,蚕室内陆续冒出了鲜菇。“周边的饭店、菜贩知道后都来采摘、购买。每斤5元,卖的特别好。”王艳秋告诉记者,春节后,气温升高,大球盖菇生长速度加快,她又从网上学习了大球盖菇的腌制技术,并联系了一家贸易公司,将腌制好的大球盖菇出口至韩国。

眼下,进入4月中旬,王艳秋又开始着手准备养春蚕。面对蚕室内剩下的培养料,王艳秋又琢(出了商机:“这些充分发酵后的培养料是很好的有机肥,还可以做饲料。”

谈及下一步发展计划,王艳秋告诉记者,今年,她打算将桑园面积扩大到100亩,并将一部分桑园围起来,在桑树下养殖家禽;未来,她还想与饮料公司合作,开发果桑饮料、果桑酒等产品。

新闻推荐

记者尚原野记者从市爱卫办召开的全市卫生创

本报讯 (记者 尚原野)记者4月24日从市爱卫办召开的全市卫生创建工作表彰暨爱卫办主任会议上获悉,阜阳市2014年度申报的100家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卫生镇、卫生村(社区)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决定给予授牌表彰。 &n...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