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细阳刺绣“绣”出精彩

阜阳日报 2015-03-19 09:10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哈猛

在以往,会做一手“针线活”是女子必备的技能,可如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会做“针线活”的女子越来越少,更别说绣出精美的图案了。然而自幼就热爱细阳刺绣的太和县民间艺人苑玉玲,多年来潜心研究民间刺绣,用手中的针和线,在画布上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而富有寓意的图案,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这门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也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保存和传承。

前不久,年过半百的苑玉玲被命名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再次引起人们对细阳刺绣的关注。据了解,细阳刺绣发源于中原地带,以细阳大地最为集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细阳刺绣融入了东西南北的文化,吸收当地民间风情特色以及剪纸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既有粤绣的富丽堂皇、蜀绣的细腻、京绣的端庄、苏绣的秀丽与妩媚,又有卞绣的粗犷与古朴。细阳刺绣精细规整,色彩浓艳,花纹苍劲,形象优美,质地坚牢,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自然经济和风土人情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苑玉玲向记者介绍,像虎头帽,就是寓意孩子戴上虎头帽能健康、长寿,鞋子底上绣葡萄和老鼠,古时候寓意儿子多,这个家庭就能人丁兴旺。

据苑玉玲介绍,太和当地不少妇女都擅长刺绣,宋代朝廷设有绣院,专门从各地选拔绣女入院学习刺绣。当时苑家祖上有人曾有幸入院学习刺绣,老来归乡,便在家乡绣制、出售绣品度日,邻里乡亲极为喜爱,纷纷效仿学习,习者众多。后来,细阳刺绣便因此逐渐闻名。

提起苑玉玲与刺绣的结缘,还要从她的童年讲起。从记事起,姥姥刺绣时的专注神态就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从十几岁开始,她便跟着姥姥学习刺绣。当时就感觉好玩,后来,对这就产生兴趣了,经过不断钻研,先后拜师于布艺高手刘三英等民间艺人,水平明显提高。她的绣品多次参加各类展览并获奖,其中,《云肩》和《莲花虎头帽》等作品获得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银奖、2012年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优秀奖等奖项。

“一个刺绣作品的完成,不仅要经过创作、设计图案等复杂的工序,而且需要丰富的民俗知识。”谈到细阳刺绣的独到之处,苑玉玲说,细阳手工刺绣的特点在于根据不同物料和图像应用一套多变的针法,每一种针法都有一定的组织规律和特有的表现效果。刺绣是一门需要极大耐心和细心的工艺,一双小小的虎头鞋往往要花费苑玉玲一两个月的时间,她在坚持不懈制作过程中也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

苑玉玲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宏扬细阳刺绣,如今懂得手工刺绣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面临着日渐凋零的命运,作为细阳刺绣传承人,苑玉玲也在设法物色合适的传承人。

新闻推荐

通讯员李天然为加强全县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

本报讯 (通讯员 李天然)为加强全县“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近日,太和县择优挑选50名退居二线、退休党员干部担任“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   据了解,该县按照“本人自荐...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