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八旬老人的公益情结

安徽日报 2014-12-03 18:25 大字

■ 本报通讯员 薛建邦

在太和县城,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老人,衣服上别着 “苗为民爱心社”徽章,骑着电动三轮车,和其他青年志愿者一道,行进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他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最老志愿者”的陈孝明。

陈孝明今年85岁,家住太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陈小寨村。 “现在我治病不用掏钱,每年还有2000多元钱的补助,国家对我这样的孤寡老人照顾得这么好,这些年我就想着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点什么。 ”

他做的第一件公益事业就是无偿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和眼角膜。那是在2012年 “苗为民爱心社”成立后不久。陈孝明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爱心社负责人,庄重地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成为该县捐献者中年龄最大的人。

陈孝明还积极说服其他老人参与捐献。今年7月,他在县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时,看到同病房一位姓潘的老人行动不便,家人又不常在身边,就主动义务照顾潘某。在住院近20天里,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陈孝明一边悉心照顾,一边宣传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结果,潘某出院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签署了志愿捐献遗体(器官)协议。 “眼下我正在做另外几位老人的思想工作,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里。 ”陈孝明说。

提起陈孝明,该县第五人民医院的护士于梦晨夸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每次住院后,陈老总是把亲戚朋友送来的鸡蛋、水果等悉数送给其他病人。

陈孝明是位闲不住的人,总是想着为他人服务,并把这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他在医院和周围的村庄义务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时,经常听到一些老人因不知如何办理《老年证》而发愁,于是就主动把办老年证的活揽了下来。几年来,他共为150多位老人办理了证件,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有时还自己贴钱去复印相关的资料。 “既然做公益,就不要怕贴钱。 ”这是陈孝明常挂在嘴边的话。

日前,笔者来到陈孝明家里,看到屋内陈设相当简单,案几上摆放的遗体(器官)捐献证书鲜艳夺目。 “我余下的时间不多了,只要活一天,就要坚持做公益。”陈孝明说。按照园区规划,他的房屋要被拆迁,可能要补一些钱。陈老说已经想好了,不论补多少,都捐献出来。

新闻推荐

脚踩坚实大地 讴歌时代风采——“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活动感言选登

“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活动感言选登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