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种植带动农户就业
[摘要]本报记者 郭晓林
太和香椿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提升,太和香椿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不少种植户通过流转土地、建厂深加工等,走出了一条产销结合的路子。而大量土地被流转的农户,也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浪潮中找到新出路。
今年73岁的张志忠是太和县大新镇张玉皇庙村人,每天早晨八点左右,他都会步行50多米到太和县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明年,将是张志忠在这里工作的第七个年头。
“我和老伴就二三亩地,合作社没成立之前就把地转出去了。”张志忠所说的合作社是香椿种植大户张虎在2009年成立的,现在香椿种植面积已多达千亩,并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基本一年都在忙生产,工人需求量也比较大。”张虎说道。
可以说,张志忠已是这里的老员工了。“做多少年了,上手快,工人都换了几茬,我还在这。”张志忠说话间,已经开始忙起了手中的活计。一手拿着真空包装袋、一手放椿芽,娴熟的动作比旁边几位年轻的工人还要快。不到半小时,张志忠便把一箩筐的椿芽装袋完毕。
以前,下秧苗、摘椿芽、腌椿芽,张志忠也是手到擒来,“这里忙的时候人手都不够,哪有活就去哪干。”张志忠一身干劲儿,忙完手头的活,还找找有没有其他可以帮上忙的。一上午时间,他忙前忙后,爽朗地对记者说:“年纪大,出去打工都没人要,现在在家没走多远就能干活,多好。”
据了解,这里的工人多是来自临近村镇的村民,不少农户将土地纷纷流转给种植大户后,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走进本地的合作社、加工厂等。张虎介绍:“我们这里的工人年纪大的有不少,每天工作八小时左右,月工资按照劳动强度不等,基本都在一千元以上。”
张志忠的老伴在香椿加工厂做些力所能及的活,两个人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加上流转出去的土地,一年下来也有近三万元的收入。张志忠说,以前种小麦和大豆,一年下来两种作物加一起也挣不到万把块钱。“现在比以前种地好多了,出去打工也挣不了多少,我们老两口也花不了啥钱。”
在太和县香椿种植大户中,有不少和张志忠一样的工人。他们将土地流转出去,供种植大户合理利用,进行规模生产,同时还吸纳了闲散劳动力资源,为农户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眼看一年的忙碌快告一段落,张志忠说:“忙了这几天,挣了钱,准备好好办年货,明年身体好的话还接着干。”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宁克忠)1月17日,太和县举行2015年第一批24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标志着全县新一年项目建设工作序幕全面拉开。 据介绍,这批项目总投资48.4亿元,涉及城市基础...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