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牡丹园托起致富梦

阜阳日报 2014-11-17 21:04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牡丹园主人张亚洲和他种的牡丹。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太和县倪邱镇西顺河村牡丹产业园,道路两旁飘着片片梧桐叶,千亩牡丹静静地生长。“去年10月底种下第一批牡丹,如今,它们进入了休眠期。明年春天,70%的牡丹能开花;第三年,它们就能结籽了。”听说有客人到访,牡丹园主人张亚洲骑着电动车赶了过来。他告诉记者,这些牡丹都是他的“田间宝贝”,再过一两年就能见到效益了。

开辟千亩牡丹园

   今年47岁的张亚洲皮肤黝黑,言谈朴实。回乡前,他在上海经营一家手电筒加工厂,年收益几十万元。“外出闯荡不容易,人到中年,总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想法;再说,家里老人年纪大了,也需要俺们这些儿女照顾。”张亚洲告诉记者,了解到家乡政府支持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后,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信心。

2013年夏天,张亚洲回到倪邱镇后,与同为返乡创业的周奇等人合作,先期投资400多万元,流转了1060亩地,着手建起“千亩牡丹园”。

牡丹全身都是宝

去年,张亚洲到山东菏泽等地考察,引进了药(油)用牡丹。“药(油)用牡丹是一种多年生小灌木,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环境适应性强,田间管理方便,称得上‘懒人作物\’。”张亚洲说,一亩园十亩田,牡丹全身都是宝,根能入药,籽能榨油,花朵可做成花茶,种植效益高得很。

“就拿牡丹籽来说,油牡丹籽产油率高、油质优良,可用于化工、香料、食用,市场前景好。”张亚洲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油用牡丹第三年开始结籽,第五年进入高产期,每亩能收获牡丹籽约30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30元,亩均收入可达9000元。去掉种苗成本、田间管理、土地流转等投入的费用,每年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是种植普通农作物的3倍多。

“牡丹生长期达四五十年。种植牡丹,可以说是一次投入,长期受益。前两年,牡丹结籽少,但牡丹花可以摘下来烘干做花茶;五年后,牡丹根可以入药,就是我们俗称的丹皮,每亩收益2万元左右;待牡丹开花成了规模,还可以打造观赏性牡丹园。”说起种植牡丹的市场价值,张亚洲如数家珍。

田间套种增效益

   园内,千亩牡丹并非孤独地生长,一排排薄壳核桃,一棵棵知母与它们相伴。张亚洲介绍说,园内采用田间套种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壤和光能等自然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利用率。

“牡丹的生长期与薄壳核桃的生长期能相对错开,互不影响。牡丹四五月份开花,核桃处于发芽期;盛夏时,牡丹喜阴,核桃树叶正好可以为它们遮阳;9月份,牡丹进入休眠期,核桃则进入收获期。”张亚洲说,以前,牡丹园内杂草丛生,锄一次草,就得雇一百多人,花2万多块钱。于是,他在地里种上了知母,不仅能抑制杂草生长,知母在市场上还可以卖钱。

“下一步,我们计划依托景轩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更多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开发、生态农业观光等产业,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家致富。”张亚洲说,未来几年,他们打算将牡丹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建设核桃树育苗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核桃产品深加工。

新闻推荐

太和老街 捡拾光阴记忆

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史浩然/文 特约摄影 董浩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