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太和初接触

合肥晚报 2014-10-24 16:23 大字

○全国首家县级三甲中医院太和中医院

可能是因为方言的缘故,我总是习惯将阜阳太和与安庆太湖混淆,甚至联想到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直到2014年7月参加安徽省青年记者协会组织的太和之旅,算是亲身感受了太和诸多牛掰的地方。

小县城

居然有家三甲中医院

从踏进太和县中医院起,我的目光就仿佛不够用了,因为在县一级的城市,别说三甲中医院,三家医院都很罕见。

这里先来普及一下三甲的概念:依照我国现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对医院实行“三级六等”的划分,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国除国家特殊医院以外的最高等级的医院。而三甲中医院更少,据介绍,太和县中医院是全国第一家县级三甲中医院。

我们一行人去的时候,太和县中医院的同志早就在大门口等着了。环顾左右,几栋高楼拔地而起,华佗雕像、中药壁画等,诠释的完全是中华传统医学特色。

谁能想象,该院起初仅有十几个工作人员和十几间工作用房。他们骄傲地说:“太和县中医院今非昔比,目前已建立健全了以院本部为龙头,乡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为保障全县人民健康,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太和县中医院创建于1958年,而真正迈上发展的快车道始于1983年。按照老院长李福同的话说,就是始终坚持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增效益,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服务患者,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专科建设迅速发展,中医特色愈加突出,服务半径不断扩大,社会效益逐年攀升,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为一体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

他总结了几条,虽然有点作报告的意思,但也很到位,即“以医院精神凝聚人心,以严明制度规范行为,以强化‘三基’提升质量,以低廉收费让利患者,以优质服务赢得患者,以特色优势打造名院,以真诚帮扶带动基层,以中医文化引领发展”。

我特别对最后一条感兴趣。弘扬传统,古朴典雅,文化熏陶,防患未病,这是太和县中医院的文化理念。在医院里参观,到处透着一股中医文化味道。门诊大厅、病区走廊、院内显要位置,设置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中医名家介绍、经典传说、中医发展史、中药图谱,建起了华佗雕像、功德碑、名医碑等,使人领略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高雅优美的中医文化品位。

他们还利用院报、宣传单、宣传栏,宣传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的相关内容;利用文化长廊,以生动的图画和文字向患者传播医学、康复和健康理念;借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开展群众喜欢的针灸、推拿、拔罐、理疗、非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适宜项目;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将中医文化与饮食、养生健体、防病治病完美结合,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板面当然

太和的最正宗

第一次吃太和板面是在合肥官亭路上一家牛肉面馆,一位皖北的朋友介绍去的,一路上绘声绘色的讲解已经让我垂涎欲滴了。

那其实就是一种面皮,不过是经过反复在面板上摔打,面皮更劲道罢了。捞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浇上调好的汤料,点缀几片嫩绿的香菜。老板介绍说,太和板面好吃主要是汤料要好。里面放了茴香、花椒、桂皮、面酱、食盐、红辣椒等调料。皖北的朋友夸口太和板面是“面中之王”,说实话,那一次我还真的没感觉。

来到了太和县,当地的朋友再一次推荐太和板面,并且在正餐最后作为压轴菜。

这一次和合肥吃的不一样,最关键的是浇头为羊肉汤,据说,这才是最正宗的。并且,还听说了板面名字的来历,原来是因为面条在当地老百姓和面和做饭用的木质案板上摔打而成。

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桃园兄弟刘备、关羽、张飞驻守颍州(今安徽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劲道、清淡无味;厨师多次琢磨,面经过上百次的试和面成功了;而后张飞对厨师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汤为料,厨师灵机一动,添加近十多种能食用的药材和羊肉一起为张飞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之后板面便在颍(阜阳)、宛(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

相同的做法其实存在于北方诸地方,比如我见过河南人开的裤带面馆,似乎比板面还要宽一些,浇头也是牛羊肉。还有我老家的面皮子,就是包饺子时馅用完了,剩下的面擀成面皮,切成手指宽,味道也不错。

最有名的还数陕西的Biángbiáng面。“biáng”字电脑打不出来,当地人有段顺口溜:“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你也幺(扭),我也幺(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担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那也是用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作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猪油即成。其特点是酸辣鲜香,利湿暖胃。

不过,太和人无论如何还是钟情于太和板面,面入口有嚼劲且不失面香,面汤入口浓厚香辣,加上青菜的清香,卤子的香辣,满碗冒着令人欲罢不能的香味,真是人间美味。

“五多”“五热”的

书画之乡

第一次去太和有几个没想到,一是县城的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干净得多;二是这里的饮食味道比合肥要清淡得多;还有就是这里男女老幼学书画、爱书画、藏书画蔚然成风。

在街头行走,小城处处翰墨飘香,丹青辉映,充满着高尚雅致的情趣。

当地朋友介绍,太和县自古民淳政简,物华天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书画传统。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县共有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15人,省书协、美协会员100多人,乡镇书画协会会员3000多人。

翻开地方史志,太和古属豫之域,春秋为鹿上,自秦始为县。斗转星移,几经变迁。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改称为“太和”至今。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块含英咀华的土地。她有着深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古往今来,人们学书画,爱书画,藏书画之风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形成了爱好者多、书画社团多、居所张挂多、联谊活动多、崭露头角新人多和民间交流热、书画展览热、带徒传艺热、少儿培训热、收藏经营热的“五多”“五热”的太和文化现象。

随便列举几个当地的书画名家,都是如雷贯耳:

陈子卿,太和县第一任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曾获“安徽省老年书画展”最高金奖。擅长国画、花鸟画,以大写意花鸟为最,形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独特风格。多年来致力于培养新人,桃李满天下。

杨彦斌,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太和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书法作品有楷书、行草、隶书及甲骨文,擅画狮、虎,他构图严谨,用笔简练,造型生动,把威武的兽王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王金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安徽仁和书院院长、安徽省第一届十佳青年书法家,其作品24次入选国展,十多次获奖,是全国近年来成就较为突出的中青年书法家之一。

……

二十年前的1994年,太和县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安徽省太和县书画艺术展”,213位土生土长的太和书画作者的200多幅作品登上了当代中国最高艺术的殿堂。书画展期间,中央电视台等14家新闻单位报道了书画展览盛况。

新闻推荐

陈红:做学生心目中 最喜欢的人民教师

投身教育事业20多年,凭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合肥市庐东学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陈红,以一流的师德师风、名列前茅的教育教学实绩,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同...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太和初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