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转变经营思路 应对市场变化

阜阳日报 2014-10-27 09:40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

近日,记者在太和县大新镇辛庄村看到,当地农民孙彪种植的500亩薄荷已收割完毕,他开始忙着联系销售薄荷秆的事。“在薄荷油市场行情下滑的情况下,我们另辟蹊径,种植的薄荷不再提炼薄荷油,而是晾晒、加工薄荷叶,专供王老吉和北京同仁堂。”孙彪介绍说,如今,他的薄荷基地年销售收入已超过250多万元,经济效益很可观。

孙彪原是一名军人,1992年退伍后,与朋友合作,一直在芜湖从事建筑、道路施工等工程承包业务。积累一定资金后,孙彪返乡创业,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在大新镇辛庄村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薄荷和玉米,并成立了太和县新大仓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

太和县是全国重要的薄荷生产基地,享有“清凉世界、薄荷王国”的美誉。薄荷油行情较好时,孙彪把种植的薄荷全部加工成薄荷油,并投资100万元,与中科大上海分院、安徽机械设计院联合研发设计了一台自动化薄荷油成套提炼设备。

“从上料到出油都是自动化,降低了人力劳动成本。”孙彪说,这套设备通过试验过后,每亩地提取的薄荷油在30斤左右。实践证明,机械提油量比较净;而且,该设备还适用于中药材熏蒸、加工及提炼各种植物油。

运用新技术,发展逐渐有了起色,但孙彪却满脸愁容。以前,薄荷油市场行情好时,收割后全部加工成薄荷油,当时每亩地收入在3000元到6000元之间。近年来,受国际薄荷油市场行情影响,薄荷油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农民种植薄荷、提炼成薄荷油已基本无利可图,薄荷成了谁也不愿种的东西。

孙彪告诉记者,按照眼下的行情,去除种苗、化肥、人工等方面的投入,种植薄荷加工成油完全是赔本的买卖。“每亩地能产出28斤至30斤薄荷油,每斤零售价格在60元左右。这样算来,加工成薄荷油后销售,基本不够本。”

面对薄荷油市场低迷的不利形势,孙彪不得不调整薄荷加工思路。薄荷是中药材,一些药厂或茶饮料厂是不是收购薄荷叶呢?基于这种想法,孙彪与王老吉、北京同仁堂等企业取得联系。经过深入了解得知,他们对加工后的干薄荷叶需求量比较大。孙彪便和这两家企业签订了薄荷叶销售合同。

“我们与厂家签订供货合同,薄荷叶每斤15元左右。这样算来,每亩地收入可达4000元;如果卖薄荷油的话,如今,每亩地效益还不到2000元。”孙彪说。

“薄荷浑身都是宝。薄荷叶经过初加工,销售给王老吉及北京同仁堂后,我们还对薄荷秆加以充分利用,把晒干的薄荷秆销售到亳州市中药材市场;薄荷根则卖给周边的种植户。”孙彪介绍说,总体来看,为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转变思路分类销售,要比光提炼薄荷油划算得多,经济效益可以增加1.5至2倍。

新闻推荐

记者冯启俊通讯员宗合下午市委书记于勇会见

本报讯 (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宗合)10月29日下午,市委书记于勇会见了来阜考察的江苏省南通市南安商会考察团一行,与商会企业家座谈交流。市委常委、阜合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厚亮参加会见。 ...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