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日前揭晓太和籍作家巴一的散文心

阜阳日报 2014-07-03 10:03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宁克忠

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日前揭晓,太和籍作家巴一的散文《心底深处的特别鸣谢》荣获冰心散文奖,这也是他本人获得“老舍文学奖”之后,再次摘获中国散文最高奖。

巴一,原名巴毅,现为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这名以经营医药为事业,从太和县走出的作家,凭借着浓浓乡土味的写作风格,在国内文坛上再度引起人们关注。

第一次收到《阜阳报》稿费,激励了这个文学青年

   1965年,巴毅出生于太和县巴楼村,兄妹4人中,他排行老大,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尽管很穷,父亲还是让儿子读到了高中。1980年的一天,巴毅路经的打米作坊电线失火,一回家探亲的军人奋不顾身投入灭火的场景,让年轻的巴毅热血沸腾,他将此次见闻写成消息,寄到《阜阳报》。

不久,巴毅得到2元钱稿费。这让吃不饱饭的巴毅感到振奋,他开始拼命写作,向报社、广播站投稿。

“县广播站每播送一篇文章,给一块五毛钱的稿费,《阜阳报》、《安徽青年报》,还有些杂志寄来的稿费,最高的一笔是三块,那就够吃一个礼拜的了。”巴一回忆说。

最潦倒时,依然坚持写作

   1984年,巴一被安徽大学法律系录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太和司法局工作,因为爱好写作,他经常去阜阳、合肥的报纸杂志社与编辑交流,交通费及其它花费,每月40元的工资、稿费还不够自己开支。正在这入不敷出的时候,最疼爱巴一的奶奶去世了。

“奶奶去世了,那天我才回老家,看到院子里站那么多人,就责怪父亲,奶奶什么时候生病的,我怎么不知道?父亲说,你读书的时候欠人家的贷款还都没有还清啊,通知你有什么用?”这件事,让巴一感到了心灵的震动。

三天后,巴一不辞而别,发誓要挣到钱才回家。凭着读《红岩》时对重庆的粗浅了解,他踏上了郑州开往重庆的火车。

到重庆后钱用光了,工作还没着落。没有办法,出门只有逃票,每到买票时他就称“坐错了车”。为避开房东老板,巴一3天闭门不出,到第4天实在饿得不行了,跑到楼下一家小商店,半天才向老板表达清楚用眼镜换东西吃的意思。老板换给了巴一两个面包、3袋方便面。

巴一在骨子里仍然是个文人,即使在最潦倒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写作,用文章排遣心中的郁闷。但挣钱糊口是现实而急迫的事,他在这种十分矛盾的心理中寻找支点。

一个月后,巴毅终于在广州白云山制药重庆办事处找到了一份推销员工作,白天跑业务,晚上写文章,结识了重庆的一批文人,写出了一批充满乡愁的好文章。

“巴一的乡土散文别具特色”

   “巴一的散文写出了他自己,他的乡土散文别具特色,一个人你可以离开祖国,离开家乡,但是你离不开你的故乡,有了故乡,作家他可能就有了他的希望,就有了他的成长史,我觉得巴一散文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给我们好多的作家开了一个很好的先河,我觉得巴一的乡土散文值得关注。”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如此评价这个乡土作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巴一终于在商海沉浮中找到一条发挥自己优势的“捷径”,他与他的客户接触不是以业务员的身份,而是以文学青年的身份,在了解客户的创业经历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看是否可写成文章。

就是这种“文章”促销的方式,使巴一不仅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还赢得了很多朋友,生意越做越顺。1999年,巴一在重庆创办两个医药公司,资产上亿元。

成为公司老总的巴一,面对繁忙的事务和社会活动应酬,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经常静下心来,畅游文海。2002年,他的散文《故乡在晚风中》在《十月》杂志发表,没想到,这篇文章造成的影响让人始料不及,先是有十多家报纸、文学选刊进行转载,接着获得老舍散文奖。巴一本人也被评为全国青联委员、重庆市青联常委、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委员、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度中国十大榜样人物。

目前,巴一已出版中篇小说《淮北往事》、《复仇》,散文集《故乡在晚风中》、《巴一散文选》等。电视剧本《漂在重庆》获星光奖、华夏散文奖、首届鲲鹏文学奖。

新闻推荐

不离不弃十四载

记韩玉梅无微不至照顾瘫痪丈夫的事迹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