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树椿芽香 加工价更高

阜阳日报 2014-04-21 21:11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太和县大新镇张玉皇村村民在采摘椿芽。

“我这树上长得都是黑油椿,你看多新鲜,拿到地头上就能卖30块钱一斤,比种庄稼挣钱多。”在太和县大新镇张玉皇村的沙河边,村民张峰正忙着掰椿芽。这段时间正是太和香椿的采摘期,沙颍河沿岸的香椿种植户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返乡采摘椿芽

   今年37岁的张峰常年在上海做装修工作,每到清明前后,他都要回来掰椿芽。“前段时间正是椿芽贵的时候,我是专门从上海回来掰椿芽的,干完这一二十天就要走。”张峰家里种了16棵香椿树,平均一天能掰三四十斤椿芽,最贵的时候能卖60块钱一斤,一天就能挣一两千块。

4月份的天气好,雨水也跟得上,河边的香椿树一天比一天绿,抢在雨水之前把树尖上的椿芽都掰下来,是这段时间最紧要的工作。跟张峰一样,村民在午饭过后不约而同地扛着竹梯子,往村子北面的沙河滩走。年轻人在树上掰,老年人在树下捡,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午后的阳光有些晃眼,在树上采摘椿芽的人都带着墨镜工作,林子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香椿树就是摇钱树。每到椿芽采摘时节,像张峰这样请假回老家掰椿芽的农民都不在少数。

助力农民增收

2003年,由大新镇出资在沙颍河沿岸的数百亩滩地上种下了黑油椿、红油椿等优质树苗。十多年过去了,原来的小树苗已经长成碗口粗的大树,经济效益也跟着翻了好几倍。“现在,就数黑油椿和红油椿值钱,市场需求量大,只要从树上掰下来就不愁卖。”大新镇宣传委员张永告诉记者,大新镇是太和贡椿的主产区之一,这里临近沙颍河,沿河滩地的土质多为青沙土、两合土,尤其适合香椿树生长繁殖。从唐代开始,这里的香椿就被当作御用贡品,清代时被御封为“贡椿”。

2003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沙颍河沿岸农户掀起了种植香椿的高潮。目前,大新镇沙颍河沿岸的香椿种植规模已达1800余亩,椿芽加工企业发展到4家,受益农户超过4000户。每年清明、谷雨前后,仅卖椿芽一项农户就能收入一两万元。

当地农户告诉记者,这个季节的椿芽基本上都是卖鲜货;4月下旬后,价格回落到每斤20元左右,村里的几家加工企业才开始腌制椿芽。

打造知名品牌

早在2007年,大新镇张玉皇村的农户张玉民就注册成立了太和县田园副食品有限公司,专业加工香椿芽。

“这段时间椿芽价格高,我们收的货当天晚上就要运到合肥,一天都不能耽误。”张玉民一边介绍,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企业生产车间。在腌制区,工人正忙着往洗净晾干的椿芽上撒盐;车间另一头,包装成礼盒的“太玉”牌贡椿正在装车外运。张玉民从冷库里搬出一大箱椿芽说:“这是去年春天腌的红油椿,现在市场价至少60块钱一斤,而且越放越值钱。”

由于椿芽保鲜期短,不能长途运输,当地企业按照传统加工方式腌制椿芽,不但延长了椿芽食用时间,而且拓宽了产品销售市场。“现在,镇上一共有4家椿芽加工企业,每年加工量保持在80吨左右。每个品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张玉民对记者说,“不过,要想做大做强,还需要大家联合起来,整合资源,才能培育出更大的市场。”

新闻推荐

家乡沙颍河 湿地公园风光美

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