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昔日卖板面 今朝种地忙

阜阳日报 2014-03-31 10:23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通讯员 方克奎

阳春三月,天气回暖,不少市民外出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在太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范如银的八个草莓大棚内一派热闹景象,许多市民带着孩子,来到棚内采摘草莓,体验乡村采摘乐趣。看到此番景象,记者忍不住进入棚内凑个热闹,只见碧绿的叶子映衬着白色的花朵,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掩映在绿叶白花之间。左手捏茎,右手托果,顺势一拧,一颗硕大饱满的草莓就被摘入篮中。

种植草莓效益好

   这片草莓大棚的主人范如银是太和县旧县镇范庙村村民。记者采访得知,在太和县,许多从土中刨食的农民依靠做板面生意走上了发家致富路,范如银也是其中的一位。在外经营板面生意近10年,他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2年,范如银返乡流转土地1000多亩,发展现代农业,主要种植草莓和西瓜。

“春节过后,我们的草莓就陆续上市了。大多是到颍泉区闻集镇去卖,那里有专门的草莓销售点。”范如银告诉记者,今年草莓丰产又丰收,挂果能持续到4月份,一亩地收获5000至6000斤草莓,亩均效益近2万元。

除了寻常的草莓交易,近日的草莓“采摘游”更是让范如银忙中有乐。“今年春节后,我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不少游客电话预定草莓采摘。尤其是最近天气暖了,人更多了,基本上是周边的市民带着孩子来采摘。”范如银说,这种延伸发展的休闲采摘,不但减少了采摘、运输费用,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三成以上。

流转土地创新业

望着草莓棚内家长和孩子采摘的喜悦,范如银回忆起返乡之前的经历。范如银告诉记者,2001年,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出外谋生,凭借制作板面的手艺,在河北省邯郸市经营了一家板面馆。由于制作板面手艺好,经营讲究诚信,生意很是红火,仅靠这一家板面馆,每年都有15万元以上的收入。经过近10年的经营,他实现了资金的原始积累。

尽管在外逐渐站稳了脚跟,但深厚的家乡情结始终牵动着范如银的游子心。“2012年春节,在回家过年期间,我从村里乡亲那里得知,太和县在旧县镇规划了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按照现代农业标准,进行科学设计和功能划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设施装备,实施现代化管理,吸引了一些大户加入示范园,发展现代农业。”范如银说,了解到这些情况,自己很感兴趣。

当年9月份,范如银投资100多万元,在太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流转土地1000多亩,搞起了农业种植,并购进大型耕作机械,成立了如银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任合作社理事长。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刚开始种植时,范如银按照一麦一豆的传统模式种植,辛苦一年发现,经济效益并不高。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他决定改变传统一麦一豆的种植结构,向经济作物要效益。

之后,范如银带领合作社社员多次到苏州市和颍泉区闻集镇,学习考察现代农业。“考察期间,最终选择了种植草莓和西瓜。因为,这两种经济作物适合在我们这儿的土壤上生长,而且可以到周边学习种植技术。”如今,范如银已种植草莓大棚8个,西瓜大棚160多个,效益十分可观。

合作经营做示范

   “发展现代农业,鼓起咱农民的钱袋子,离不开合作。”范如银说,今年初,他联合该县振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陈府麒麟西瓜种植合作社、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成立了太和县徽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申请注册了品牌,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希望起到示范化经营作用,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种植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新闻推荐

网络新时代 老人不寂寞

本报记者 尚原野/文 穆可亮/摄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