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村养儿育女 也不容易

阜阳日报 2013-11-21 10:49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都说在城里养孩子花销比较大,其实,在农村养孩子也不是那么省钱的事情。近日,记者采访了43岁的农村妈妈韩萍,如今,她的儿子已经在长春理工大学读大二,一起来听听她的“育儿账”。

养儿会省钱

   韩萍和丈夫都是太和县坟台镇农民,靠着农村人不缺的体力,丈夫在江苏无锡的建筑工地上做工,韩萍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外出,一边在家照顾二老,一边忙活农活,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丈夫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

1994年,小天使的降临给这个淳朴的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但同时,如何从高开销中寻找省钱的办法,成了韩萍生活中要花心思考虑的问题。

“怀孕期间,最大的花费是孕期产检和生产费用,那时候,孕期产检花费是650元,生产花了800元。”因为家庭不太宽裕,坐月子期间,韩萍没有特别补充营养,吃的最多的补品就是鸡蛋。

“儿子刚出生时,奶粉是花钱的大头,刚开始喝奶粉时,半个月就花了五六百元,后来渐渐大些,就不给他喝配方奶粉了,用纯母乳喂养,喂到1周岁,这样算下来,奶粉钱省下了1万元左右。”

韩萍告诉记者,儿子出生后,穿的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送的旧衣服。“表姐把自己儿子小时候用过的小衣服、小帽子、小被子和小毛毯等一股脑儿都送了过来,这些旧衣物已经洗涤过多次,也消过毒,大概算一下,起码节省了好几千元。”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韩萍说,除此之外,每到换季时,卖场普遍会打折,这时会给儿子选购几件新衣服。“买的时候都是买大一号的,等到下一季穿刚好合身。”

教育花费高

   农村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都很重视教育。韩萍说,自己没啥文化,但希望孩子以后能有出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随着儿子长大入学,韩萍在儿子读书和置办学习用品上,花钱一点都不含糊。

“小学学费免费,我儿子就在村里上学,吃饭啥的都在家里,没花多少钱。初中、高中都是在镇上和县里最好的学校上的,都是寄宿在学校,算上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买学习资料费等,这6年总的下来,共花费6万元左右。”韩萍说。

2012年,儿子正值高考,韩萍清楚地记得,这一年的花销增加了不少。“为了能让他吃好点,在高考倒计时的三个月里,我给他买了很多牛奶、脑力静、核桃粉等营养品,生活费也由之前的每月300元增加到400元。”

同年9月,韩萍的儿子被长春理工大学录取,这件原本值得高兴的事,让全家陷入了困境。在得知大学四年学费是2.5万元后,韩萍不得不四处找人为儿子申请助学贷款。“每月的生活费给他预定的是500元,给他买了一部1000元的手机和一台3300元的电脑,其他的钱实在是拿不出来了。”

“父母年纪大了,我要留在家里照顾他们。孩子他爸每月那点工钱,还不够儿子上学用的,上大学的生活费都是从亲戚家借的。”韩萍告诉记者,儿子很懂事,现在已经在勤工俭学,他说,等毕业工作了,就能为家里减轻负担。

新闻推荐

一声放电影了男女老少就会带上板凳甚至推着架车扎堆来

本报记者 高楠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