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图为月初王月芹来到高庙镇东刘小庄贫困准大学生刘静家

阜阳日报 2013-08-13 11:08 大字

图为8月初,王月芹来到高庙镇东刘小庄贫困准大学生刘静家中,为她送去2000元助学金。

本报记者 卢启建 摄

  本报记者 马红云 实习生 张文

   一条条水泥路铺到家门口,一座座桥涵通向地头,全镇50%的居民吃上了自来水,所有考上二本以上的贫困学子都能获得资助……在太和县高庙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便与实惠,都与该镇党委书记王月芹的努力密不可分。

如今,在高庙镇,随便问一句王月芹怎么样?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王书记真不错,为老百姓办实事很实在。”

在很多人眼里,她就是位女强人,说起话来快言快语,办起事来雷厉风行

   高庙镇地处太和县西北部,南洛高速、漯阜铁路穿境而过,全镇辖6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总人口24600人,是太和县最小的乡镇。与周边的城关、旧县、双浮等乡镇相比,该镇地域优势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

在此情况下,2011年3月王月芹全票当选为高庙镇党委书记。“如何带领全镇人民谋发展、促崛起,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带着这个问题,王月芹一上任便先后深入高庙镇所有的自然村,走进百姓家中,做了详实的调研与规划,并确定了“抓队伍建设,促民生发展”的发展思路。很快,一项项民生工程得以落实。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很多人对以前农村道路的印象。而在高庙镇,记者看到这种泥巴路,已被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所取代。

说起交通环境的改变,高庙镇高姜村邹庄农民徐国宝深有感触。“以前,我们最怕的就是连续的阴雨天,泥巴路遇水一泡,连自行车都骑不出去,什么事都干不了。”徐国宝说,多年来,为了修路,村民们想尽了办法,但终因投资数额较大,未能修成。

2011年,省民生工程项目陆续实施后,王月芹带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来到邹庄。她一方面做群众思想工作,动员大家自筹一部分资金;另一方面联系高庙镇走出的成功人士,向他们募集一部分;再通过“一事一议”政策向上级申请一部分,修路所需的50多万元资金,王月芹几天内就筹齐了。

“快,就是她的工作作风,说办就办,还总有办法。你说修一条路,咋能光是钱的事,面对各种需要协调的矛盾,她总是亲力亲为,冲在一线。”高庙村支部委员徐国彦告诉记者,在修邹庄路的时候,因为占地问题,两村民起了争端,矛盾不断激化升级。王月芹得知后及时赶去制止,批评教育加上耐心劝导,两家终于化解了矛盾,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近几年,王月芹带领群众新修道路37千米,其中水泥路32千米,较好地解决了高庙镇百姓的出行难题。“在很多人眼里,她就是位女强人,说起话来快言快语,办起事来雷厉风行。”高庙镇组织委员王吉贵如是评价王月芹。

阜城三项整治工作启动后,王月芹也号召党员干部、广大群众打响了美化亮化高庙镇街道的攻坚战,依法拆除高庙镇街道两侧的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等,改造提升街道环境。“王书记亲自上前指挥,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确保了工作顺利推进。”王吉贵表示,如今,街道两侧的障碍一扫而光,路面整修和灯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沿街居民及前来赶集的群众纷纷叫好。

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就是基层干部最大的责任与荣耀

   8月初,当高庙镇东刘小庄的刘静接到安徽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还收到了另一份惊喜——镇里奖励的2000元助学金。

从今年起,高庙镇所有考上二本以上的贫困大学新生,都可以获得一定的资助,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镇里设立的教育助学金。

王月芹是个重教育的人,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始终不忘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对于一名农村孩子而言,考入大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镇里每年都有一些家庭为孩子的大学学费发愁。”王月芹说,作为一名母亲,在走访期间,她常常被农村孩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精神状态打动,“面对贫困家庭走出的准大学生,我不得不为他们做点事情。”

今年,经王月芹多方协调,在镇知名企业家和成功人士的鼎力支持下,高庙镇助学金正式设立了,并在银行开设了专门的账户。“截至目前,我们已收到爱心款7万余元,贫困大学新生的调查摸底工作也正在进行。”王月芹说,他们将按照“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全力帮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她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修路修桥、捐资助学,只要她招呼一声,我们都愿意出钱出力。”多次捐助家乡公益事业的吴敬峰说,“一方面是割不断的家乡情结,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另一方面,是信任王书记,她是实实在在为家乡父老乡亲办事的人。”

除捐助贫困大学生,王月芹还在谋划着进一步帮助更多学子。“以后,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高庙镇助学金将被用来资助、奖励更多留守儿童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给贫困家庭减轻负担。”王月芹笃定地说,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就是我们基层干部最大的责任与荣耀,“在我们镇,决不让一名适龄儿童辍学,不让一名家庭困难的学生为学习费用担忧。”

领导把好舵,我们铆足劲,日子越过越美好

   高庙镇的姜楼村以加工木线装饰材料远近闻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扶持这一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以更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是王月芹给自己定下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老耿,你也学学上网,网上有买家有卖家,交易火着呢。”日前,王月芹走访到木线条经营大户耿夫亮的加工点时,和他聊起了生产销售方面的情况。

据了解,姜楼村木线装饰材料加工产业,最早从生产镜框做起,目前全村加工户达200多户,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加工木材7万多立方米,年产值超亿元,产品销往南京、福州、拉萨、乌鲁木齐等地,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以前,我们加工用的原材料都是从山东进货。为降低运输成本,有效保障原材料供应,王书记协调引进了一个原材料加工厂,专为我们供货。”谈起王月芹,当地经营大户张宇介绍,为规范市场,实现有序经营,她还组织大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行集约化经营,消除了恶性竞争。

“特色经济必须要进行产业提升,不然很容易被市场淘汰。”王月芹说,村干部和经营户应该多到外地学习取经,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发展经验。

在以王月芹为班长的高庙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姜楼村木线装饰材料产业从简单的初级加工逐渐发展到室内装饰门产业的精细加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木线条加工基地。以板条、板材、木线、花格、装饰门等5大产品为龙头,加工制作各类高中低档木线条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得以改善。而今的姜楼村,水泥路面宽敞,沿路安装了路灯,村民住进了楼房……村民耿夫业乐呵呵地说:“领导把好舵,我们铆足劲,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美好。”

新闻推荐

记者冯启俊通讯员宁克忠太和县一中型制药企

本报讯 (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宁克忠)9月3日,太和县一中型制药企业——安徽大森林药业有限公司在城关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该企业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太和县的医药产业链条。   据...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