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把式种瓜靠科技

阜阳日报 2013-05-13 21:23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邓翔 特约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王彪/摄

   太和县郭庙乡张西村大棚西瓜种植户切磋西瓜后期管理技术。

5月7日上午,在太和县郭庙乡张西村,西瓜种植大户张纯武正指挥着三四名村民,为自家的200亩大棚西瓜浇水。“再过十多天,西瓜就能上市了;现在,地里的西瓜正需要水。”70岁的张纯武喜滋滋地说。

放眼望去,一个个西瓜大棚排列整齐,绵延到很远的地方,看起来很是壮观。郭庙,这个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西瓜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近一半,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2家。

大棚种瓜尝甜头

2009年,种了半辈子西瓜的张纯武和子女商议后,准备大干一场:把租来的100多亩地全都种上西瓜。“以前,俺种瓜都是零敲细打,没赚到啥钱;现在,真正尝到了种大棚西瓜的甜头。”

记者钻进大棚,一股潮热的空气扑面而来。看到有人来参观,张纯武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出来。记者看到,一畦一畦瓜秧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藤蔓上,挂着一个个皮球大小的西瓜,看上去沉甸甸的。

“这都是俺的宝贝疙瘩!”张纯武拨拉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地西瓜,大棚、人工、农药等各项开支要4500块;一亩地能产1万多斤瓜,卖1万多块,每亩地纯利润达6000多块。200亩地,一年就是一百二三十万元的收入。

“俺种的瓜不愁卖。”张纯武告诉记者,自家瓜的品种全是“天山8424”,瓜皮薄卖相好,吃起来甜脆可口。每年西瓜上市时,一辆辆拉瓜的货车能在路边排起长龙,有的商贩甚至要在这儿住一晚才能排上号。据介绍,郭庙乡还成立了专门组织,帮助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瓜农进行农超对接,与万家福超市签订了营销协议。

在郭庙乡,还有很多像张纯武这样的西瓜种植户。随行的郭庙乡宣传委员孙磊介绍,全乡共有千亩以上连片的西瓜种植地5处,500亩以上连片13处,百亩以上连片31处。“这些种植户少则三四十亩,多则两三百亩,年收入从十多万到上百万,西瓜大棚成了当地村民的绿色提款机。”

用好技术增效益

   在郭庙乡,老少爷们有句俗语:要想收成多,西瓜套花生。在一个个大棚之间,到处可见栽种整齐的花生苗。张纯武在所有大棚之间都栽种了两行花生,亩种600株。他告诉记者,西瓜套种花生不仅可以增产增收,还能防止杂草丛生,省下了不少人工开支。

提起西瓜种植中发明的套种技术,张纯武自豪地说,每亩地套种的花生虽然不多,但产量也能达一百多斤,按每斤3块算,能卖四五百块钱。“钱看着不多,但种花生不费功夫,这钱等于是‘白捡\’来的。”张纯武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往年,田垄路边到处都是杂草;自从种上了花生,也不用费心除草了。

“这种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由单一种植变为间种、套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郭庙乡宣传委员孙磊说。

西瓜不能重茬一直是困扰各地瓜农的心病。张纯武在种植过程中巧施底肥,基本解决了这一难题。“俺们瓜农老早都认为‘粪大水勤,不用问人\’,不太看得重氮肥、磷肥、钾肥。”张纯武认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实践摸索中,他总结了一套可以重茬的施肥方法,根据西瓜生长的各个阶段合理施肥,做到缺啥补啥。“苗期、膨瓜期,西瓜秧对钾、氮需求大,就得多施这类肥;收糖期容易缺磷,就得注意多施点磷肥。”按照这套施肥方法,张纯武的西瓜不仅解决了不能重茬的难题,而且节省了每年换地重建大棚的支出,产出的西瓜个大味甜产量高,吸引了众多商贩抢购。

新闻推荐

记者冯启俊通讯员宁克忠近日合肥海关阜阳海关授

本报讯 (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宁克忠)近日,合肥海关、阜阳海关授予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安徽新富泰发饰有限公司A类管理资格仪式在太和开发区举行,截至目前,该县海关A类管理资格企业已达到5家。&...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