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农村:诗意栖居

江淮时报 2012-08-03 10:04 大字

“根据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有六大方面,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要更好地完成这项目标,就必须打造生态良好新农村”,近日,省民盟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发出这样的呼吁。

呼声的背后,是他们和许多地方政协、政协委员等,提出并回答着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的问题。

朱雨:“现在的农村环境令人心痛”

朱雨是舒城县本地人,从小在乡村的生活,在乡镇领导岗位的经历,居住在城市却也经常“下乡走走”的工作,使他在谈起对农村现实生态环境的所见所闻时,多了许多感情的成分,也多了许多感慨:“现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很快,但集镇的环保基础设施,比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等,都难以跟上,造成集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更要命的是,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田头、塘边随处可见用完就扔的农药瓶,随意倾倒的垃圾,破旧的塑料袋等杂物;畜禽粪便污染越来越严重,哪怕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水,大都也没有经过很好的处理,水质下降惊人”,“过去田里、沟里随便就能捞到小鱼小虾,现在根本就看不到影子,连一些当家塘里都不容易见着”……

在相对大一些的范围里,六安市政协有关负责人说,通过调研感到,近年来,安徽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矛盾日益加剧;不配套的农业环保政策、机构与农村环境管理缺位的问题日益加重,落后的农村污染治理机制与污染治理效率低下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环境改善的瓶颈”。

而在更大范围里,亳州、阜阳、宿州、滁州,乃至多水多林的安庆,也都表示,“农村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大气、水环境和土壤都存在较大污染,尤其是土壤和水体污染日益突出”。

刘芳:“主要是观念落后,环境意识差”

刘芳是宿州市下面砀山县人,“我家还有好多梨树呢! ”来自梨都,对梨子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可惜啊,一些梨农对化肥、农药的使用一点谱都没,再加上水污染,不仅梨子的品质受影响,卖不了好价,还很容易因为风雨灾害大面积遭受损失”。 “原因嘛,说不全,但乡村干部、农户自身都有责任,主要还是观念落后、环境意识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芳这样说。

相对于刘芳的亲眼目睹,宿州市政协的调查显得“硬性”一些:“一些地方领导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新农村建设中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新房、道路硬化,新农村建设在一些地方演变成新村庄建设”……

淮北市烈山区政协在调研后,这样总结了生态家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民的环境自律意识差,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部分村民对生态家园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农民收入不够稳定,以城带乡能力低,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而这些原因,从记者收集到的材料看,在其它地方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李严:“盼着村里的环境尽快好起来”

来自阜阳太和的李严,尽管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已远远超过在老家农村待过的岁月,但父老乡亲所在的那片故土,不仅让他魂牵梦绕,更在他一次次回乡之后,让他有了一种复杂的心情:“房子新了,水脏了、地板了、连空气也好像不那么新鲜了”,李严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盼着村里的环境尽快好起来……”

面对这样的呼唤,我们该怎么整治污染了农村环境呢?

省民盟“献计”道,建立协调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编制实施规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建立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补偿机制,鼓励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资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设生态示范区,给广大农民群众以生动形象的生态教育,坚定各级领导及农民群众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信念。

亳州市政协建议,要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宿州市政协提出的对策主要针对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创建绿色政府文化;加强对村民的生态意识宣传教育;培育企业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引导绿色消费文化,科学规划农村生态建设阶梯。同时,他们更进一步建议,把行政干预转为法律约束。研究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政绩考核制度,把绿色GDP指标作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重要指标。建设生态家园,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阜阳市政协建议,不仅要将环保知识纳入农村各级学校教育内容,更要将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太和县政协建议,要尽快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制度建设。六安市政协同时建议,要尽快实施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调动地方队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实习生 陈文强 本报记者何小龙

近年来,和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成为当地农民致富新的增长点。 本报记者袁家权摄

新闻推荐

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缔造医药产业的“太和模式”

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的太和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涌现出一批跑单帮的药贩子,并成为全国最早出现的药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十多万太和人陆续走进医药购销领域,建立起庞大而细密的市场网络。如今,太...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