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粮食丰产“底气”更足了安徽省“粮丰工程”又获6000余万元财政资金扶持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2-06-15 12:07 大字

[摘要]我省“粮丰工程”又获6000余万元财政资金扶持

太和县旧县镇的徐淙祥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科技专家,2006年,他所在的张槐村被省科技厅设立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核心示范区和小麦超高产攻关田所在地。 “自成为核心示范区以后,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田间道路硬化、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低产田改造、优良小麦品种展示等。 ”徐淙祥告诉记者,该核心示范区从最初的3000亩起步,目前已发展到1.1万亩,连续三次刷新全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小麦平均亩产比周边麦地高出300—400斤。

这一切,都得益于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计划。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李静副处长向记者介绍,自2005年以来,到“十一五”末,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3000余万元资金支持。从“十二五”开始,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到6000余万元,如果再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该工程资金扶持力度肯定突破1亿元。

麦稻“含金量”增加

记者从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了解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科技部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为落实国务院明确提出的 “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紧进行农业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储备能力”的指示精神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该工程涵盖了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方向,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大力开展大面积集成研究与示范、丰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后减损增效技术研究,通过“一田三区”(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和示范开发,为全面带动粮食丰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域的稻、麦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技术瓶颈,自“粮丰工程”开展以来,80余名专家组成的10个攻关专题组研发出杂交中籼稻 “机插平衡栽培”技术、以“阶段栽培”法为核心的沿淮单季稻栽培技术体系、以“稀长大”栽培为核心的沿江双季稻栽培技术体系、以“氮肥后移增施拔节肥”为核心的淮北旱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节水避旱”和“防高温热害”为核心技术的江淮中稻避灾稳产补偿技术体系、以“中稻无盘旱育抛栽”和“双季稻双抛”为主要内容的水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等5套技术体系。

“粮丰工程”核心示范区、示范区、辐射区和高产攻关田面积6417.93万亩,与项目实施前相比,水稻单产增幅23.16%,小麦单产增幅31.47%,创造了安徽省单季中稻亩产845.3公斤、双季稻亩产 1306.7公斤和小麦亩产718.2公斤的全省高产记录。

丰产技术攻关成重点

李静告诉记者,近年来频现极端天气,农村劳动力也日渐短缺,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每年将投入1000余万元,以加强抗逆、轻简、稳产丰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推进超级稻、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形成10套适合该省不同生态区稻麦丰产高效综合技术和一批新的粮食丰产高效技术规程,制定10—15套地方标准。

记者了解到,由省农科院牵头,今年已设立了9个课题组,进行江淮杂交中籼稻、沿淮江淮中粳稻、淮北旱茬小麦、江淮稻茬小麦、农机农艺双适应、稻麦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粮食生产发展、稻麦丰产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稻麦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等研究。安徽荃银种业、丰乐种业和皖垦种业也将参与进来,在全省23个重点县开展新品种展示。

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参与

“过去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主要以科研院所为主体进行课题攻关,县级农技推广部门负责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 ”李静对记者说,虽然目前还没有单独项目支持以农村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种农村合作组织进行申请,但该项工程已要求专家选育和研发出来的新品种、新技术必须走出实验室、试验基地,走进全省各“粮丰”工程示范区。目前,全省23个重点县都设立了新品种展示点,农村合作社可以和农科研所的专家对接,选择适合自己的新品种进行种植。

安徽省“粮丰”工程也将依据淮北、沿淮、江淮和沿江四大粮食主产区的不同特色,以农村合作社为推广平台,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攻关田中实验,在核心区中转化,在示范区中推广,在辐射区中大面积应用。

本报记者喻寒松

新闻推荐

九校六局违规办学被通报批评

本报讯 省教育厅日前通报,太和中学、利辛一中、青阳中学等9所中学因违规补课、违规办班和管理松弛等问题被教育厅通报批评。同时,省教育厅决定对太和县教育局、青阳县教育局、天长市教育局以及池州...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