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骨灰,今日流落何处? 太和烈士的儿子想找回父亲骨灰,一路探寻却无果 本报记者
近日,太和县清浅镇李店村村民李思华遇到了一桩伤心事:前不久,他向太和县民政部门申请取回20多年前寄存在烈士馆的父亲的骨灰,以方便逢年过节祭祀父亲的在天之灵,但经过他多次奔波,却被告知父亲的骨灰不在民政部门保管,李思华心存质疑,“父亲牺牲后骨灰我们没有领回家,当时接回父亲骨灰的人说要把骨灰保存在太和县烈士馆,现在怎么会没有了呢?”
想领回骨灰却被告知不在这里
近日,本报记者在太和县见到了这位烈士的儿子李思华。据李思华说,他的父亲名叫李洪合,生前在西安某部队服役,1975年在部队支援地方建设中不幸牺牲,成为一名革命烈士,并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和抚恤金,之后家人将父亲的骨灰保存在太和县烈士馆。
近几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身边的亲人越来越少,李思华觉得应该把父亲的骨灰领回到身边。
李思华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向太和县民政局写了一份申请,并加盖了村委会和镇政府的公章,请求领回父亲的骨灰,但等他找到烈士馆的负责人时,却被告知父亲的骨灰不在这里,接下来他又多次找到民政局的有关人员,却依然被告知没有烈士的骨灰,“他们说从来没见过父亲的骨灰。”李思华说。
当年的经手人早已退休
为了核实相关情况,记者找到了现已改嫁到河南省郸城县的李思华的母亲张氏。据她说,丈夫李洪合牺牲时,李思华才三周岁,她和公婆商议后,决定先不把丈夫的骨灰领回家,而是委托一位姓谢的民政干部保存在烈士馆里。
据当时的经手人,现已退休在家养老的原李兴区武装部长范兆彩回忆说:“李洪合的骨灰是我接回来的,从部队送回太和后,时任太和县烈士馆的馆长谢兴啓说,李洪合是烈士,应该把他的骨灰放在烈士馆,当时的太和县老烈士馆就在公园后面,现在已经搬迁了。”
“我记得非常清晰,当时烈士馆内还有陈寨村陈修文烈士的事迹介绍,李洪合和陈修文一样都是烈士,骨灰都应该在烈士馆内。”范兆彩回忆起当时情景说。
烈士馆里没有骨灰盒
11月23日,记者见到太和县民政局崔局长,他摇摇头说:这不大可能在民政局保存。随后,在他的安排下记者来到了太和县烈士馆进行查询。
“目前烈士馆保存的只有五位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烈士骨灰”,太和县烈士馆姜馆长告诉记者,他从1980年在民政局工作直至当馆长这么年,从来没有见到过李洪合烈士的骨灰盒。
随后,姜馆长和记者一起来到了档案室,在那里找到了李洪合的档案,档案显示:李洪合烈士,男,太和县李兴区人。1950年出生, 1971年入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5月29日在西安市支援地方建设时,不幸壮烈牺牲。
根据档案记载,李洪合牺牲后,部队派人来到太和县协调善后工作,并把烈士的骨灰盒和烈士证书送回了太和县。
多方寻找无果 家人悲切万分
记者在太和县烈士馆英名录上看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名单中,李洪合也名列其中。
随后,在太和县民政局相关人员的安排下,记者又来到了太和县殡仪馆查询,太和县殡仪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殡仪馆是在1976年建立的,李洪合烈士的骨灰不可能存放在这里。此后,这名工作人员带领记者及李思华来到了殡仪馆的骨灰储藏室,但没有查到李洪合烈士的骨灰盒。随后记者又咨询了太和县万寿山陵园相关人员,也被告知没有李洪合烈士的骨灰。
经过多方打听,记者最后见到了当年接手烈士骨灰的谢兴啓,81岁的谢兴啓因患老年痴呆坐在轮椅上,“是有这个烈士,我还有一点印象”,但当记者问及骨灰的去向时,这位老人摇摇头表示他实在想不起来了。
而据姜馆长说,谢兴啓当年是敬老院院长,而不是烈士馆的馆长。
在得知烈士的骨灰没有找到后,家属都很伤心。“母亲在电话那头哭,我在这边哭,如果真的找不到父亲的骨灰,我的良心会一辈子难过和不安……”李思华低着头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责 任 住在“窝棚”里的看道工 (上接04版)太和有一个特殊的老人,不论寒暑,不管刮风下雨,总能看到她矗立在铁路旁的身影。 她叫高秀兰,漯阜铁路太和县段的一个不在编的“临时”看道工。 她今年已经年逾...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