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2010年12月13日凌晨,黄山风景区公安民警张宁海在搜救18位上海探险大学生时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张宁海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
张宁海(中间穿警服者)烈士牺牲前半小时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提供□本报记者 侯中良 汪海燕 闫冲冲
1 他用生命照亮别人
他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了,否则他不会掉下悬崖的。他体力比我好,技能比我好……张宁海的战友刘彬说
2010年12月12日,黄山风景区普降中到大雨,巍巍黄山被雨雾紧紧地包裹着。18时26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上海市18名探险大学生在黄山位置不明区域呼救!
黄山市、黄山风景区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当地公安、武警、消防和附近村民等应急人员230余人迅速赶往该区域投入搜救工作,并与上海方面取得联系。
深夜,上海警方发来遇险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
20时22分,通过技术手段,景区初步确定呼救人员所在区域。21时整,搜救人员从不同方向冒雨赶往初步确定区域。
接到搜救指令时,温泉派出所民警张宁海已经准备休息了。这是他休假之后上班的第一天。从松谷派出所调至温泉派出所的9个多月时间里,张宁海一直没有休假。七天的假期他只休了5天。
“接到指令,我去叫他,他二话没说,穿起衣服就走了。”张宁海的同事瞿安中是当晚所里的值班民警,当时正下着暴雨,又是进入根本没有路的深山。说实话,去这种地方,大家心里都没底。但张宁海没有犹豫,他一直往前赶,六个多小时,不停地跋山涉水……
松谷派出所副所长刘彬说,队员分成了几组,进山搜救。一、二两组同时出发,我们被分在第二组。晚上10点多出发,体力好的走在前面。11点多钟,在杉木岭集结,当时我们初步断定学生在那里。点名的时候看到张宁海,我很诧异。因为他是温泉所的民警,而接警的是我们云谷寺所。可是他却走到前面来了。刘彬说,他没有因为这是“分外”事而有丝毫的退缩。
雨一直在下,且越下越大,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搜救队员们在黄山外围未开发开放区域,在荆棘纵横根本没有路的原始山林里展开搜救。搜索过程中,张宁海和战友们一起不断地呼喊:“有人吗?有人吗?听见了请回答。”还不时将警用手电筒拿出来对天照,发出闪光,方便大学生看到。“他一路上非常照顾我们。下雨,山上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有的地方路滑、石头有松动,他经过以后,会马上提醒我们。”到夜里2点27分,发现了18个大学生。大家非常高兴。“我还开玩笑问宁海累不累。他说当然累,我就想把大学生赶紧找到,然后回家洗个澡,睡个觉。”12月15日,刘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事情恍若就在眼前。
山中无路,只能摸着冰冷的悬崖,艰难攀缘。为确保获救人员的人身安全,救援人员把学生分散保护在队伍中间。张宁海主动走在队伍前面。我们叫他注意安全,他也回过头说,“刘所,你们也注意安全。”由于大学生戴的都是头灯,张宁海走在外侧,打着手电,为大学生照亮脚下的路。他一边用手电为大学生们照明,一边提醒大家:“注意脚下,我为你们照亮……”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为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3时26分,经过一处悬崖绝壁时,由于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获救人员身上,张宁海不幸坠入三四十米深的山崖。一道手电的亮光也翻滚着跌落下去,最后被山谷的黑暗所吞噬。
刘彬说,他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了,否则他不会掉下悬崖的。他体力比我好,技能比我好……刘彬哽咽不已。
13日10时6分,经过一夜的摸索,先头救援队伍和18名探险大学生安全下山。
此时,大雨停歇,空中仍在飘着小雨,似乎老天也在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哭泣。
2 他用青春彰显忠诚
“黄山风景区民警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警。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还要时刻为游客服务。”
———节选自张宁海2009年个人小结张宁海来自安徽阜阳太和县,1986年2月6日出生,2008年毕业于安徽省公安职业学院治安专业,生前系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温泉派出所科员,三级警司。再过两个多月,就是张宁海25岁的生日……
父亲张培伦四兄弟,母亲赵彩芹也有七个兄弟姐妹,他们都住在太和县当地。而张宁海是下一辈中唯一一个“出来闯”的孩子。
在亲属眼中,张宁海是一个性情耿直、非常有出息、习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孩子,而且从小就懂得为他人着想。父亲张培伦说,宁海从小就很坚强。小学二年级时,他就不要大人接送。尽管学校离家很远,但是他要坚持自己走路。小学五年级他的升学作文,是写他的班主任的,还在全校作为范文朗读……回忆起儿子的童年时光,张培伦哽咽着,满眼含泪。
从小,张宁海就有着一份公安情结。戴上堂哥李虎的警帽,穿上警服,张宁海就不舍得换下。“从那时起,宁海就想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李虎说。
高中毕业志愿填报中,张宁海坚定地选择了安徽省公安职业学院,尽管堂哥曾经告诫:当警察很苦很累。
警校临毕业前,他在报考志愿中填下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黄山是安徽乃至中国的形象。在黄山,可以为全世界的游客服务。”他对同学袁文静说。
2008年底,张宁海如愿成为一名警察。接到报到通知书的那天,这位阳光帅气的皖北小伙意气风发。
张宁海供职的第一站是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松谷派出所。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上班第一天,从小吃面食长大的他显然不适应皖南的饮食习惯。所长提出为他单独做点吃的,被他谢绝了。
同事孙南华至今还记得,张宁海报到后的第二天,就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尽管所里有A4纸,但张宁海还是决定徒步14公里到附近的镇上买信笺纸。“父亲说过,写入党申请书必须要用信纸,这样才正规。”
“张宁海很较真。”孙南华当时就感觉。
“这和他自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他的父亲军人出身,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亲友们说。
张宁海的“较真”在他的工作中表现出极致。
为帮游客找回手机,张宁海连续22个小时在太平索道的停车场外蹲点守候,一刻未曾离开。
景区北大门立体停车场施工,张宁海负责民爆物品的日常监管。“民爆物品用了多少?”“库存的还有多少?”每天,他都会来到工地仔细核查,管理台账登记稍微有点潦草,他就会一遍遍核实。“你们新来的那位民警比财务查账还认真。”以致于工地负责人对松谷派出所所长甘良胜说。
停车场施工高峰期,每天工人多达500余人。数量庞大且不断调整的施工队伍,给辖区派出所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利用夜间闲暇,张宁海到工棚逐一走访登记。对于部分住在耿城镇境内的民工,他同样会认真采集信息,做好列表传到耿城派出所。尽管这不在他的工作范围内。
今年9月5日,张宁海的奶奶因病去世。接到家里传来的噩耗,张宁海强忍内心的悲痛,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现在是世博旅游的关键时期,十一黄金周也快到了,我暂时还是不回去了。”他对同学兼同事袁文静说。
“所里也是最近才得知他奶奶去世的,专门安排他轮休5天,让他回家看看。”温泉所教导员吕华斌说。据张宁海的堂姐张丽说,宁海回家后,跪在奶奶坟前,磕头不止,哭着说回家迟了。
参加工作后的两个春节,张宁海都忙着加班,没有回家过一个春节。张培伦说,儿子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春节,给家里打电话说,春节值班比较忙,不能回家过年了。当时,这位父亲还安慰他说,工作要紧,家里不用操心。去年春节是张宁海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春节,这一次他又没有回家,而是主动选择值班留守,把回家团聚的机会让给了同事。时任松谷派出所所长、也是张宁海第一任领导的甘良胜回忆说,2009年过年值班,我们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刚端起碗,就接到报警电话,有两个游客在上山途中体力不支,要求我们去援助。张宁海和我们一道赶紧把碗丢下,拿起电筒就上山了。晚上9点多下来。当时饭也凉了,菜也凉了,我们就吃了个凉的年夜饭,过了个“凉”年。大年三十晚上,父亲在家接到儿子电话,儿子说山上有游客迷路,自己刚刚完成救援从山上下来,冷得直打哆嗦。父亲的喉咙一哽,母亲更是心疼不已。
12月15日晚,在张宁海的办公电脑中,我们发现了他的一份2009年个人总结。里面写着:“黄山风景区民警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警。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还要时刻为游客服务。在出现案件时,能够及时应付,处理突发事件;在游客需要帮助时能够真诚对待,微笑服务。”
这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观照。
张培伦说,我为我儿子的境界感到骄傲。
3 他用自律锻造永恒
与张宁海相处300余日,从警20余年的吕华斌感觉他“与众不同,有特别的地方。”在他眼中,像张宁海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多见。
温泉派出所副所长汪爱民清晰地记得,张宁海随身携带两支笔和一本记事本。不论是来人接待,还是走访群众,他会随时记下掌握的重要情况。在整理烈士遗物时看到这几样物品,这位40多岁的汉子哭得泪流满面。
电脑旁,放着张宁海自费购买的一个快译通。“有一次我看他在单位做着英文笔记,他告诉我正在自学英语,我们在风景区工作,以后方便和外国游客交流。”汪爱民说。而在警校时,张宁海就通过自学获得中国刑警学院的侦查学本科文凭。
从警以来,张宁海主动承担了打扫卫生和烧开水的工作。这个习惯,他在曾工作过的两个派出所一以贯之。孙南华说,他上班之后,每天早中晚三次打扫警务大厅。对此,张宁海的解释是,我们派出所处在景区,要保持干净、注意形象。
2010年3月17日,张宁海调离松谷,来到国家一级派出所——温泉派出所。也就是从那天起,这位话语不多、甚至有点腼腆的年轻人让新国线旅游集散中心的负责人孙健印象深刻。
“旅游高峰期,景区民警每天都要工作18个小时以上。而他总是在游客最集中的地方执勤,话不多,并且一直站着。有时我们知道他饿了,送上面包,他也不吃。”久问之下,孙健才得到了张宁海的答复:我们累,你们知道,但游客不知道。游客站着排队,我坐下了或者在吃东西,一定会影响到警察的形象。
“没接到指令,他绝不会离岗。”在玉屏索道保安部经理陶梅眼里,这个帅小伙异常珍视一名警察的形象:无论何时,张宁海着装非常规范,身上始终装备着一套三四公斤重的单警装备。
张宁海对警察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宁海话不多,但有颗热心肠。有游客来咨询,他很主动,解答很详细。”在游客集散中心,孙健几乎天天看到张宁海在帮助游客提行李、抱小孩。不管谁来派出所办事,只要张宁海在,热茶立马泡好,端到来人面前。
“宁海平时不仅不需要我们去照顾,有时还尽量照顾我们老民警。他一早去办公室,都会帮我们倒好茶水。”孙南华说。
张宁海话语不多,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大都是“不大说话”,张宁海却给同学余星星留下很深的印象,“每次见到他,都是微笑的,是一个很阳光的男孩。”
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宁海充满年轻人的朝气,是个腼腆的邻家大男孩。不抽烟、不喝酒,从学校到工作,张宁海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体能好是大家公认的,工作不忙时,“他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晨练、跑步”,同事们看在眼里;在合肥读书的三年时光中,“他每天早晨五点多起,绕着操场跑,下午还会去大蜀山跑一圈,将近10公里。”同学袁文静记忆犹新。张宁海喜欢音乐,就读于安徽省公安职业学院时,经常在操场上练习吹箫。“在警校时,每天清晨、傍晚,都能听到他的箫声,让人非常开心,也让我们很放松。箫声优雅,悠扬。”同学们回忆。
除了音乐,他还写诗歌、踢足球、打篮球、下象棋,和同时代的年轻人有着共同的爱好。10月份黄山管委会举行篮球比赛,张宁海是风景区公安局主力球员。
内敛的张宁海用真情书写了一位80后的青春情怀。“开心每一天。不惧困难,埋头前进。”这是他在QQ上的签名。
作为家中的独子,张宁海独自在外,并没有娇气。“他没有名牌衣服,甚至牛仔裤都没有。”吕华斌说,除了在运动场上穿运动服,其他时间都是一身警装。
走进张宁海生前起居的宿舍,床边的衣架上挂着一件冬式警装和一件运动服,床上的被褥用过了许多时间。打开衣柜,从警以来发放的多套警服都没有拆封。门边的椅子上放着一床还未拆封的保暖被,这还是单位很早之前发的。
“张宁海对自己很‘吝啬\’,甚至是苛求,但对他人却很大方。”同学余星星说。
在张宁海书桌抽屉中,他的MP3静静地躺着,耳机线有两处缠了几层透明胶带。“我说你可以换个耳机了,他一直都说好却又一直未换。”同事瞿安中说,“玉树地震发生后,派出所组织捐完钱了,他又向灾区捐了800元钱。”
“每个月,他都给家里寄600元钱。”看完儿子的房间,张宁海的父母泣不成声,泪流不止。今年6月份,张培伦收到儿子送的手机,打开盒盖,里面5个字:父亲节快乐!这让他欣喜不已;所里给民警订购保暖鞋,张宁海特意报了个较小的鞋码,把鞋寄给母亲;第一个月发的工资,张宁海一分没花,悉数给了奶奶。而在工作后,母亲垫了5000元钱买的电脑,张宁海也一分不差全部还给了母亲。
在警校一次足球比赛中,有同学意外受伤。张宁海二话没说,把同学送到105医院,跑上跑下交费,送同学回到宿舍已是晚上十点多,饭也没吃。
每次回家乡,张宁海需要背包步行4公里走到汤口镇坐汽车。从没提过让单位车送他一下。“他从不主动麻烦人,也从没要求过别人什么。”吕华斌说。
今年10月份,张宁海父亲来看他,所长张厚来得知后问他:“小张,你家里来人怎么也不和所里说一下?”“不能给所里增加负担,不能麻烦你。”张宁海笑笑说。张厚来安排他休假,陪父亲上山游玩,张宁海当时答应了。第二天,张厚来见到他再问时,张宁海说,父亲已自行上山游玩了。自己已经将父亲等人送到了索道站。
至今在张宁海的书桌抽屉中,还有八张票根,四张景区门票与四张索道票……
“我能理解,这孩子就是责任心强。”张培伦回忆起这一次见面,眼角闪现着泪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要靠实际行动去实践,不是靠嘴上说。”张宁海在与同事谈心时这样说,而他也正是用对自己的苛求、自律、大爱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与张宁海相处300余日,从警20余年的吕华斌感觉他“与众不同,有特别的地方。”在他眼中,像张宁海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多见。
吕华斌说,从张宁海身上,我深深感到80后的可贵品质。
在张宁海床头柜上,摆着一本略旧的《中国高端讲座——文化的要义》,书中一篇文章《21世纪与道德》有折页。
新闻推荐
太和李兴镇政府称网络传闻与事实不符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