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四作家徒步溯源洺河实录
作家们徒步途中。 作家们在沿途采风。 记者和四作家在洺河岸边合影。
□本报记者 许发夫
亳州四作家徒步溯源洺河实录
10月2日至5日,亳州四位作家利用国庆长假,徒步溯源洺河,考察水系,了解人文景观,体察民情民风。这是亳州作家继去年徒步溯源赵王河之后,开展的又一徒步考察河流活动。本报记者许发夫全程陪同采访。
洺河运粮话包公
这次徒步溯源洺河是谯城区作协主席张超凡组织发起的。
出发前,张超凡已与谯城区水务部门联系好,由水务部门出车将参与徒步考察的亳州四位作家和记者送到洺河的最下游——谯城区立德镇三岔口处,然后四位作家开始这次徒步之旅。
10月2日6点半,天刚放亮,记者便和张超凡、王飙、杨勇、黄凤云四位作家如约坐车朝三岔口驶去。
路上,对亳州历史颇有研究的张超凡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洺河的传说。张超凡说,洺河历史悠久,曾是包拯的运粮河。大家熟知的包拯陈州放粮的故事就与这条河流有关。张超凡说,宋仁宗年间,陈州(今河南淮阳)旱荒三载,朝廷派国舅前去发粮赈灾,谁知国舅到了陈州后克扣赈灾粮,灾民怨声载道。朝廷派人称包青天的包拯前去调查处理。铁面无私的包拯到了陈州之后很快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虽然案子“结”了,但由于之前的赈灾粮已被国舅挥霍掉了,不够赈灾,包拯开始沿着洺河筹粮。传说,包拯手拿阴阳镜顺着洺河往东一望,发现亳州境内有一片富庶之地,那里有一位道人甚为富裕,于是驱船前往,这人就是传说成了仙人的石崇。见到包拯的运粮船,石崇从一个布袋中取出几粒米,大船上放上两粒,小船上放上一粒,用布盖上,嘱咐行船的人,路上不可偷看。船行不久,一位船夫出于好奇,偷偷掀开布,想看看究竟,谁知,刚一打开,就见滚滚米粮从船底涌上来,很快将船压沉了。
石崇是西晋时期的首富,富可敌国;包拯是北宋人,两人相距五六百年,包拯断然不能向石崇借粮,这多少有点张飞战秦琼的味道,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在宋朝时,亳州已是富庶之地。张超凡这样解释。
听了包拯借粮的故事,大家对洺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早点见到这条充满神秘色彩的河流。大约行驶了一个小时,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三岔口。
三岔口因三条河流交汇而得名。从上游来的洺河和油河齐汇在这里,与漳河相连,然后经漳河流入涡河。记者看到,三条河流呈“丫”字型,主干漳河,两个枝杈,北边的是油河,南边的就是我们这次要徒步溯源的洺河。
在洺河尽头合影拍照后,我们即开始了这次徒步河流之旅。
石崇范丹千古情
初秋的早上,微微有点寒意。走在洺河岸边,看着蜿蜒不息的洺河,大家都有点兴奋,走起来步伐显得十分轻快。在走了大约3个多小时后,大家的脚步明显慢了下来,这时我们来到了谯城区古城镇朱大庄。没想到就是这个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村子,1700年前,竟演绎了一段首富与穷人的友谊。
据朱大庄70多岁的朱殿明介绍,他们村之前有个石崇殿,是为纪念西晋首富石崇而设,这个殿在上世纪50年代才被扒掉。
朱殿明说,石崇当年沿着洺河经商时,与家住距朱大庄不足一里的朱小庄的贤人范丹相识,并成为莫逆。石崇富可敌国,范丹一穷二白,范丹虽然生活清贫,但为人豁达乐观,看上去很幸福。这让石崇很不解。一天石崇请范丹到自己位于朱大庄的行馆吃饭,用四个金元宝垫在四条桌腿下,以示富有。范丹后来回请石崇,将桌子放在一棵大树下招待石崇。吃饭时,石崇不时向范丹吹嘘自己的富有。因太阳的移动,原本在树阴下的餐桌眼看就要被阳光暴晒,这时范丹让四个儿子过来,一人抬着一个桌腿,将桌子重新移到树阴下。两人一顿饭吃了两个时辰,由于有范丹四个儿子搬动餐桌,太阳硬是没晒到他们。见此情形,石崇不由感慨道,我虽有良田万顷,珍宝无数,但我这些都是“死宝”,你虽没有多少金银财宝,但有“四个活宝”(指范丹的四个儿子),我还是不如你。
石崇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大款,但他以为富不仁名留后世。他一次宴请客人,让仆女陪侍,他竟因客人饮酒不尽兴,将劝酒不力的仆女杀掉。其荒淫残暴可见一斑。如此暴虐之人,后人为什么会在朱大庄给其盖庙宇供奉呢?据对此事专有研究的张超凡称,西晋八王之乱时,石崇与齐王结党,为赵王伦所杀。他死后,其后人可能流亡到朱大庄,并改姓为朱,后来石崇的后人就将当年石崇经商时的行馆改为石崇殿,供奉石崇。张超凡还说,如果真是这样,包拯向石崇借粮的事情也就有了“依据”。北宋时期,朱大庄一带乃富庶之地,包拯沿洺河到这里筹粮,石崇的后人就将粮食借给了包公。可能这些后人为了粉饰先人石崇,就将包拯借粮的事,说成是得道成仙的石崇所借。
时光已将这些往事尘封,真相也已隐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很难窥知。我们几位感叹着离开了朱大庄,继续沿着洺河行进。
两省阻隔几断魂
离开朱大庄,记者和四位作家继续行走。这时的洺河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泛起粼粼波光,并不时有白鹭从草丛中飞起,我们一行五人在晚上6点时赶到了谯城区双沟镇,并决定在镇上住下。
在镇政府的安排下,我们住进了一家小旅店,奔走了一天,大家都十分疲惫,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10月3日早上6点半,我们简单吃了早餐,就上路了。走了大约5里路,我们来到了一个叫王河口的小村子。经打听才知,我们已经进入河南省郸城县白马镇境内。
我们来到白马镇政府,希望了解一下洺河在河南省境内的情况,由于是假期,我们没找到要找的人,但在一个小餐馆就餐时,饭店的主人告诉我们,说白马镇之前叫白马驿,因养有一匹白马而得名。
洺河进入河南境内之后,记者发现洺河已没亳州境内清澈,污染开始严重。更让我们意外的是,当日下午3点多,我们赶到白马镇张胖店村时,发现一直流向正常的洺河突然到了“源头”。原来这里是安徽太和县与河南省郸城县的交界处。在这里洺河与河南省一条很著名的河流——黑水河交汇。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省和安徽省联合治理黑水河时,人为地将洺河从黑水河两侧截断。在黑水河治理结束后,本应修闸贯通的洺河因为属于两省交界处而无人问津,也就形成了洺河的“源头”在张胖店村的“事实”。
我们一行五人一边说地方保护主义的害处,一边感叹洺河的不幸遭遇,越过黑水河,又来到黑水河西岸被阻断的洺河旁,继续我们的徒步之旅。
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洺河被人为断流的境况并非张胖店一处。由于洺河有段河流流经河南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遇到需要架桥的地方,两地都不愿出资,就直接填土为桥,将洺河阻断。看着洺河多次魂断,几位作家十分心疼,并表示要将此事写成报告,呈有关部门,希望将洺河重新贯通,让断魂的洺河再恢复生机和活力。
洺河岸边“访”汲黯
10月3日晚上6点多,四位作家和记者赶到了因道家鼻祖老子炼仙丹而得名的河南省郸城县县城,找了一家便宜的旅馆住下。次日一早我们又重新开始了第三天的徒步之旅。
走了四个多小时,我们一行来到了洺河岸边的郸城县汲冢镇所在地汲冢村。在洺河南岸,一个高大的坟茔映入我们的眼帘。来到坟茔旁,正好遇到守墓人张允廷老人。张允廷告诉我们,这个坟冢就是西汉时期官居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有社稷之臣之誉的汲黯的墓葬。
据张允廷介绍,汲黯系西汉初年名臣,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官正直,敢于为民请命,甚至为了民众,甘愿逆披龙鳞。一次河内(今河南沁阳)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到河南,见那里正遭水灾,饥民塞路,父子相食,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汲黯不畏矫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名义,持节开仓放粮赈济贫民,为人所传诵。
汲黯本是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怎么会葬在汲冢镇呢?张允廷说,汲黯因忠直敢谏,甚至多次冒犯皇上,仕途一直不顺,后因一点小过失,被罢官。汲黯暮年身体有病,当时朝廷实行币制改革,废除半两钱,改行五铢钱,不法之人多有偷铸。于是武帝召拜赋闲在家身体有病的汲黯任淮阳太守,去刹这股歪风。汲黯以抱病之躯上任后,因疾病缠身,经常卧阁治理,却也把淮阳治理得政治清明,并留下了“卧而治之”的千古美谈。汲黯死于淮阳太守任上,其墓所即为他当年治水故渎之滨。
张允廷说,汲黯是一个直臣,也是个清官,当地百姓十分敬仰汲黯。他本人已经义务守护汲黯坟茔30多年。在上世纪50年代,汲黯的坟茔遭到破坏,张允廷一直在为恢复保护汲黯的坟茔奔走呼告。他说,汲黯的坟茔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以便让汲黯在九泉之下能够得到很好的安息。
洺河新篇到回龙
听说我们是考察洺河的,张允廷老人又热情地和我们一起来到位于汲黯墓旁的洺河。不想,张允廷竟然告诉我们,洺河到此村就到源头了。他说,虽然洺河从这里还继续西去,但那是上世纪50年代新挖的。张允廷的说法与我们起初掌握的洺河发源于淮阳的史实不符。哪一个正确呢?不久这个问题就有了答案。
我们告别张允廷继续顺着河流西走,不久遇到一个叫张焕伦的老人。他告诉我们,洺河最初是发源于淮阳城的东湖, 后因历史久远原河道被淤平,现在只剩下一些低洼处。现在从汲冢村往西的洺河是后来开挖的。这说法也印证了张允廷的话。
尽管从汲冢村往西洺河的上游不再是故道,但它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了洺河的“今生”。四位作家经过商量,决定继续沿着河流前行。大约走了两个小时,快到洺河的源头时,我们来到了汲冢镇回龙集。
当得知这个地名时,我们都感到很惊讶,因为去年记者和亳州几位作家徒步探源赵王河时,赵王河的最下游也有个地方叫回龙寺。而今天我们探源的洺河的发源地竟然也有“回龙”二字,真让人产生梦一般的感觉。赵王河尽头的回龙寺是因宋太祖赵匡胤巡游赵王河遇到涡河,怕“龙”入“锅”伤命回头而得名。那么洺河源头的这个回龙集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
在回龙集一位叫王学林的老人告诉我们,在很久以前,一位军师对皇帝说,在距淮阳东25里的齐王庙里住着一位命中该为正宫娘娘的女子,他要皇帝前去迎娶。皇帝率人前去,谁知到了庙里,却见一个污秽不堪、蓬头垢面的女子,认为这个疯疯癫癫的女子怎能入主正宫呢,就起驾回宫。谁知军师见了,复对皇上说,这女子就是你要迎娶的正宫,你这次带个金盆去,用金盆给她洗脸,就会发现这女子的本来容貌。皇帝听了,重新来到齐王庙,按照军师的话,用金盆给这女子洗脸,果然发现这女子长得天姿国色。大喜,遂接进宫中。据说这女子从小死了爹妈,寄宿齐王庙靠吃祭品生活,从没洗过脸,脏秽不堪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女子平时有点疯疯癫癫,口中常自言自语一个小曲:“柳叶青柳叶黄,我到宫里当娘娘;柳叶黄柳叶青,皇帝请我当正宫。”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女子想当娘娘想疯了,想不到后来真成了正宫。齐王庙这一带也因皇帝回头接这女子,而叫回龙集。
补记:
10月4日晚,记者和四作家赶到并入住淮阳县城,10月5日,在看了洺河的发源地——东湖后坐车返亳。
新闻推荐
金秋时节,漫步市区,那街道两旁浓郁的香樟、桂花树飘洒着泌人心脾的幽香,而散布街头的休闲广场,则更是花团锦簇,使正在创建省园林城市的亳州市区充满蓬勃朝气和活力。巧手装扮着这一道道绿色...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