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谣 ■ 张殿兵

安徽日报 2020-01-10 07:15 大字

传统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皖西北的阜阳民谣中“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谁祭六”,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意思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二十五和二十六是没有祭灶的,只有王八才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如果二十六过祭灶会被认为连王八都不如。

在农村,祭灶有过小年之称。记得儿时,一到快过年时,我和伙伴们都会大声喊唱这民谣。农村远离城市,那时既没有广播也没有收音机,更别提电视机、音响了。整个农村安静而广阔,一群小伙伴的大声喊唱声,让整个乡村热闹起来,营造了浓浓的过年气氛。

既然是过年,晚上必定要放炮庆祝的。我和小伙伴们会每天捡地上没有炸响的哑炮,再把炮皮剥开,取出里面的一点火药并倒进一张纸里——我们要用这火药当作打火枪的引爆物。所谓打火枪,就是自制的一种玩具手枪,即把自行车链条拆出五节,安装在用铁条捏造的手枪上,再用两三根橡皮筋把拆散的五节自行车链条缚紧,便可制作成一把打火枪了。这种打火枪,一般安装一根火柴棍便可引爆打响了。但若用鞭炮里的火药,威力更大,声音也更响。因为当时贫穷没有零用钱,买不起鞭炮,我们小孩子便趁着过年到处捡拾哑炮。

祭灶时放的鞭炮很小,一般都是一二百响的,抑或有钱人家放个一千响的,大多没响几下就炸完了。那时只要听到谁家有放炮的声音,我们便慌忙跑过去,生怕跑慢了捡不到。到了腊月二十三那天,学校还没放学,我便和伙伴早早约好晚上一起串门拾炮。一放学,我便急急忙忙跑回家,书包往床上一扔,便跑到邻家找小伙伴去拣炮了。拣炮也有讲究,要仔细观察哪户人家可能会先放炮,因为不少人家都会事先把炮挂在大门口,等天一擦黑就放。一般祭灶时捡的炮较少,一晚上下来也顶多二三十个。但到了春节,每天拣到的炮能装满两大口袋。

祭灶是来源于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习俗。古时,几乎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民间传说他的职责是“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派来管理监督各家灶火的神,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多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会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两旁则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关系。传说灶王爷自每年除夕就一直留在人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户人家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来安排这户人家在明年的吉凶祸福。因此,对百姓来说,灶王爷是个重要的神,于是便选择在祭灶这天的黄昏入夜时,用饴糖供奉灶王爷,好让他老人家甜嘴,上天别说自己的坏话。依稀记得小时候,因家里穷买不起糖,父亲会在晚上熬一锅糖稀。爷爷坐在小板凳上拉着风弦烧锅,边往锅洞里塞秸秆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快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稀甜又甜,请对大帝进好言。”

时光悠悠,一晃30多年过去了,儿时最企盼的祭灶过小年,如今早已习以为常。当日子变得忙碌而平淡时,却很想回到童年,重现那时肆无忌惮的奔跑欢笑,重温和小伙伴们大声喊唱祭灶谣时酣畅淋漓的欢笑……

新闻推荐

合肥合作共建交流团参加阜阳市情推介暨招商恳谈会

本报讯1月5日至6日,市委副书记郭强率合肥合作共建交流团赴阜阳市,参加“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阜阳市情推介暨招商...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