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播下致富“种子”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03-01 11:12 大字

春节前后正是芦蒿上市的旺季,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洪阳村的300多亩大棚芦蒿喜获丰收。村民康华田过去因病致贫,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政府低保兜底。 2017年,身残志坚的康华田主动申请到芦蒿大棚务工,仅仅两年的时间,康华田不仅在大棚里有了务工收入,也学到了种植技术,自己承包了几亩地搞起了蔬菜种植,去年底光荣脱贫。

“我种的那几亩地大棚有补贴,收入有保障,我在大棚基地带班,一个月还有一千七八百元的额外收入,没有产业扶持好政策,俺们哪能过上今天的生活。 ”说起现在的生活,康华田喜上眉梢。他说,尽管去年底脱贫了,但脱贫不脱政策,全家的低保、孩子上学补贴一个不少,有了这些保障,自己再发展产业,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好政策带来好发展,大棚蔬菜扶贫基地的创办人康伟光,是当地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也正是因为一系列扶贫惠农政策的精准帮扶,才让他有了发展大棚种植的信心和底气。从2016年开始,村里陆续帮他修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每亩大棚还一次性奖补1000元。

“这茬芦蒿结束之后,我们开始种大棚玉米,大棚玉米是4月份上市,亩产值比芦蒿还要高,大棚里面一年四季都有作物,收入源源不断。 ”康伟光介绍,芦蒿大棚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常年用工100多人,在他这务工的54名贫困户也全部脱贫。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颍东区以特色种养业为突破口,积极落实各项产业扶贫政策,鼓励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仅在口孜镇,去年以来就落实产业奖补资金230多万元,支持产业大户帮扶贫困户。

在颍东区新乌江镇李土楼村,2016年当地政府投资150多万元建设的扶贫大棚,这两年也逐渐有了稳定的效益。春节刚过,大棚里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工人们正加盖保温膜,栽种番茄苗。第一批到大棚里务工的贫困户张华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顺利脱贫,看到大棚蔬菜效益好,张华芳动起了心思:“在这里务工,加上家里还有几亩地,一年有两三万块钱,也够家里用的。现在脱贫了,我想自己种个大棚,能够多收入一点。 ”

特色种养扶贫,播下的是不甘贫困、增收致富的“种子”。按照谁承包谁管理的原则,当地政府把200多亩扶贫大棚分包给了3个种植大户,春夏种瓜果,秋冬种蔬菜,解决了周边5个村3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90多名贫困户年均增收超6000元。

“长远来看,贫困户能在大棚里学到种植和管理技术,我们鼓励贫困户自己承包经营大棚,这样的话就有持续和稳定的收入,保证脱贫不返贫。 ”新乌江镇副镇长谢锐表示。(冯启俊)

新闻推荐

砍价成功了,安装费却涨了 记者调查:活动平台工作失误所致,已主动承担相关损失

核心提示近日,刘女士通过微信参加了一个名为“阜阳千人千钻婚庆节!荣事达智能门锁原价1980元仅9.9元抢,快来为我助力!”的活...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