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让七旬的他有颗年轻的心
2月15日,在阜城菜园巷的一间二层小楼内,现年70岁的袁树春,正在电脑上展示一张图片,和他的学生们交流摄影心得。这座小楼是他的学生提供的,名字也已经起好:时光镜像工作室。
袁树春,省摄协会员,约十年前从阜阳日报社退休,退休前,他一直是报社的摄影记者。退休十年后,他看起来依旧活力四射。——“时光镜像”这个名字,是不是说,沉浸在光与影的世界,时光都会走得慢些?
退休后,不辍摄影创作
在工作期间,袁树春一直是报社的“拼命三郎”——除了中间生了一场大病:因为心脏病,他于2001年安装心脏支架;2003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退了休,像他这副身体,应是百无聊赖、病恹恹的一副模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就接触摄影,那些光与影的世界,让我着迷。”袁树春说。
因此,退休没多久,他就拿起他的相机,走出了家门。他在“老北关”拍老建筑、时光印痕;在泉河坝子上拍孤帆远影、芦荡听风;在文峰公园拍荷花怒放、水鸟翩飞;在乡村集市拍世俗而热闹的图景,以及农村老人脸上一抹温暖的笑容……甚至,河南、大连等多地的风景名胜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除了“自娱自乐”,他还组织一些影友,每年春秋两季搞摄影图片交流活动。
“沉浸在光与影的世界,时间都会走得慢些。”袁树春说,如果他退了休就窝在家里,会感到周身上下哪都疼;但一旦拿起相机,把目光专注于取景框,所有的疼痛都消失了。“我曾经凌晨五点就在文峰公园守候,只为捕捉到打在荷花上的第一缕阳光;也曾蹲在水边几个小时,等待一只翠鸟降临。”袁树春说,这个时候,他是“物我两忘”。特别是拍出了最美的瞬间,心中的喜悦和成就感无以言表。
“摄影是一种高雅的爱好,它能陶冶情操,带来心中的喜悦。”袁树春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人的身体状态。
当然,背着十多公斤的摄影器材在野外抓拍、上山取景,客观上,也锻炼了身体。
另外,摄影要动脑子。相机后面的那颗脑袋,远比镜头重要。人勤动脑子,也会有效防止“老年痴呆”。
和学生们在一起,心态永葆年轻
2015年,颍东区老年大学成立,袁树春受聘成为这所学校的摄影老师。“班里有近二十名学员吧,年龄小的四十多岁,年龄大的八十多岁,不过大多数年龄都比我小。”袁树春介绍。对于这些没有摄影基础的学生,袁树春授课时很少讲理论,他把学生们拉到户外,去发现美、捕捉美,学生每拍出一张图片,他都会进行点评,把一些摄影理论、方法和技巧穿插进去。现在,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已经是省、市摄协会员了。而袁树春本人,也获得2018年度全省老年大学系统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6月,在学生的帮助下,袁树春开办了上文提到的“时光镜像工作室”。在这里,他主要与学生们就摄影图片进行交流。“我的这些学生可说是‘朝气蓬勃’,学习的劲头很大,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不少东西,觉得自己的心态也越来越年轻。”袁树春说,老年人,就是要保持一颗“年轻人”的心。
颍州晚报记者 储继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翼)2月25日下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53次主任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明莹主持,副主任王长安、高子球、...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