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种调结构主打增效牌

阜阳日报 2018-10-22 08:30 大字

本报记者 徐立成 秋收连秋种,农事不等人。最近这段时间,杨东升、武丽娜夫妻俩一直忙得很。才把自家的十多亩玉米收完,又忙着收获温室大棚里的四季青等蔬菜。“再过几天,就得把小麦种下地了。”杨东升说。

家住颍东区插花镇毛桥村的杨东升、武丽娜是一对“80后”夫妻,以前双双在外地务工,2016年返乡流转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目前种植了50余亩蔬菜大棚和十多亩粮食,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说起返乡发展的原因,武丽娜打开了话匣子。因为多年前遭遇了一场意外事故,杨东升的一条腿被截肢。他身残志坚,面对灾难没有低头,仍坚持务工。结婚后陆续生了两个孩子,为方便照顾家庭决定回家创业。

杨东升介绍说,他现在共建了21个温室大棚,种植四季青、菠菜、香菜、辣椒等品种,都是市场俏销的家常蔬菜,通过瑶海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经济效益不错。“以四季青为例,一年能收获五六茬,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几万元。”

种地既看农时又看市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升农业效益,是杨东升总结的经验,在阜阳市农业生产中早已蔚然成风。以今年秋种为例,全市秋种面积840万亩。其中,建立专用品牌小麦生产基地130万亩,同比增加27万亩;秋季经济作物面积130万亩、同比增加10万亩。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市农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在今年秋种工作中,阜阳市按照“优质、特色、高效”要求,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适应性农业,突出发展花卉苗木、精品特色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加快推进蔬菜、花卉、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园(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适当扩大露地耐寒蔬菜越冬栽培。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订单、农民自愿、地方配合、部门服务”方式,大力推进专用品牌小麦基地建设,推进专用品牌粮食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现代化农机和先进适用技术,是秋种顺利推进的保障。今年秋种工作中,阜阳市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多抗适宜机收新品种,挖掘品种增产提质潜力;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深松整地、旋耕镇压等关键技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力度,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速品种、栽培和机具的优化组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同时,积极探索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今年秋种,我们转变秋种生产管理理念,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具体实践中,将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快建立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打造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深入推进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新型服务主体开展农资、农机、水利、植保、防疫等专业化和全程社会化服务,推进综合性、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今年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面积突破50万亩。

新闻推荐

前9月全市利用外资近2.5亿美元 增幅连续6个月保持全省第一

本报讯(记者任秉文)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1-9月份,全市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991万美元,同比增长36.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3...

阜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