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照亮人生路
本报记者 尚原野 1977年恢复高考前夕,22岁的申勇在当时的阜阳县插花镇知青点靠着一盏柴油灯,认真复习了3个月时间,最终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用无悔的付出,完成了一个知识青年到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如今,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青年通过在大学校园和国有军工企业的历练,已经成为一家知名印刷企业的负责人,在阜阳知青这个群体中显得格外耀眼。有趣的是,他的大学4年和之后的10年都是在上海这座城市度过的,与那些到阜阳农村落户的上海知青有着相同的开始,却有着不同的未来。 油灯照亮大学路
1974年,从阜阳一中毕业的申勇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到插花公社前申庄知青点插队,学习种庄稼。在一张拍摄于1974年的老照片上,他在一个拿着鞭杆的庄稼人指导下,一手牵着耕牛缰绳、一手扶着犁把犁地。
“那时候买不到煤油,油灯里用的是柴油机里的柴油,晚上看书到凌晨2点,第二天早上擤出来的都是黑鼻涕。”申勇回忆说,接到恢复高考通知的时候,距离考试只有3个月时间,想通过升学改变命运的年轻人都在连天加夜地看书。在农村劳动的几年时间里,很多人早已把课本丢在一边,有些招工去了工厂,有的则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插队的时候,我跟前申庄派出的20多个劳动力去挖茨淮新河,一干就是好几个月。”申勇回忆说,遇到农闲和阴雨天气,他就把初中、高中的数理化教材拿出来复习,把课后习题重新做了一遍,当时并不是为了高考,而是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考前3个月,每天晚上复习到凌晨2点,早上6点多就起床背政治题。而且,他还在阜阳师范学院教授苏醒的帮助下,提前学习了大学的微积分课程。 下海经商淘真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招生1000人,其中,安徽招生30人,阜阳一中只有申勇一个人被录取。那一年,22岁的申勇告别了工作近4年的知青点,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转折。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船舶工业总公司国营第485军工厂,1984年任副厂长、代理厂长。”申勇回忆说,十年动乱期间,几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人才断层,大学同学基本上都分配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并陆续走上领导岗位。在第485军工厂担任代理厂长的时候,他只有29岁,是六机部最年轻的厂长。1987年,他调任蚌埠液力机械厂副厂长,随后又担任厂长,把这家国有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在1992年,申勇又迎来了人生第三次转折,下海到广东捷昌集团彩印包装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2003年,申勇响应返乡创业的号召,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了安徽本色印刷有限公司。“在阜阳市印刷厂改制的时候,企业的年销售额只有200多万元,全厂100多名职工,还有22名离退休干部和职工。”申勇说,到2005年,改制后的本色印刷销售收入已经达到800万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企业销售额已经达到去年的8000万元,成为阜阳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现在,企业已经在位于颍泉区的阜阳循环经济园区征地50亩,年产值将达2亿元。
新闻推荐
颍州晚报讯(记者任刚通讯员朱利凤/文王彪/摄)昨日,在颍州区二里井社区二里井东巷新建好的普法广场上,社区居委会举办了一场插...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