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老工艺 传递新精神

阜阳城市周报 2018-10-12 09:48 大字

城市周报记者张凌庞诚/文、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传统手工艺是非遗的一个重要项目。剪纸、铜刻、毛笔制作、葫芦雕刻,在阜阳这方热土上,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非遗项目老手艺,它们因为有了青年一代的传承而更加具有活力。

剪纸之花开进校园受访人:张艳

有这样一种传承,赋予艺术活力,将艺术传到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中。阜阳剪纸文化经历岁月的洗礼,早已深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家一户的生活中。张艳是阜阳市南京路第二小学的一名老师,师从阜阳剪纸大师葛庭友,她将小时候的剪纸爱好发扬传承,如今将剪纸艺术带进校园,传承光大。

所有班级每周都开展剪纸课是南京路第二小学的特色,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便是张艳上课的所有工具。采访时正好遇上三年级(2)班的剪纸课,只见孩子们在张艳的辅导下聚精会神地剪着图案,一招一式都那么有模有样,张艳边讲解边指导,不一会儿,各种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便呈现在记者眼前。

欣赏张艳的剪纸作品,祥和喜庆的内容,严谨规范的构图,诗情画意的表达,在时光流转的记忆和沉淀中,展现的是一份执着、一份耕耘。在张艳的努力下,2013年南京路第二小学被市教育局评为剪纸特色学校,走廊上、宣传栏里,校园内随处可见剪纸元素的融入,典雅大方又不失历史厚重。

张艳工作室内,办公桌上放着几把大小不一的剪刀,每把剪刀都有着时间(损的印记。各种鲜活的剪纸作品满目琳琅,“老鼠吃葡萄代表多子多孙,鹿鹤同春是福禄长寿,花开牡丹是富贵,鹊上枝头是喜事……这些传统寓意在现代还依然适用。”张艳的剪纸作品中不乏这些传统元素,但更多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特色的创作。

令张艳最欣慰的是在教学中发现了不少剪纸好苗子,她推荐他们的作品参加比赛并多次获奖。如今学校的孩子们上剪纸课的心劲儿高涨,张艳也将剪纸传承之花开进了校园。“如今阜阳市多个学校开展剪纸课,让下一代爱上这门手艺并发展下去,这才是这项非遗项目最好的传承。”张艳表示。

“尖刀”上的铜刻艺术

受访人:王清举

铜壶上作画题字,线条流畅;铜板上妙绘山水,如临其境……在很多人眼里,杜氏刻铜这种能够变刀为笔,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等造型手法,使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楷行草篆“跃然于铜上”的工艺,无异于“鬼斧神工”。而在王清举的眼里,这些却仅仅是一个“铁锤敲钢刀”的事。

王清举师从阜阳刻铜大师杜平,从2005年第一次欣赏杜氏铜刻展览被其吸引,王清举便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光是打(铜板师父就让他练习了两年,他靠着一股恒心和毅力坚持下来。学习刻铜13年,如今王清举已是阜阳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一人一锤一钢刀,看似没有多少秘密,却在无形中演绎着阜阳杜氏刻铜这项“新科”国家级非遗的坚守与传承。

铜刻技术在工艺上吸取了竹刻、镶刻、篆刻的技法;铜刻手法,还汇诗书画成一器,它主要用于墨盒、镇尺、熏炉、茶壶、酒具等这些器物的雕刻;铜刻工艺极其复杂,铜刻者要有深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为了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王清举在杜平的指导下潜心修炼,他的作品也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

王清举的作品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古色古香,集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实现了方寸间的气象万千。点开王清举的微信朋友圈,他的微信名叫做“尖刀”,他所发的内容也十有八九是关于铜刻,可见他对这项技艺的执着与坚持。“就像老师把我领进门时所说,刻铜是一场身体与灵魂的修炼,它让我心静、让我看淡世事。”王清举说。

如今王清举除了跟随老师创作大型题材的作品,他独立完成的作品也经常参加展览,另外他还将铜刻艺术带进校园,给学生传授刻铜艺术。“将这项手艺坚持并光大,就是最好的传承!”王清举说。

新闻推荐

61名快递业务员竞技

近日,“阜创汇”2018年阜阳市快递业务员技能竞赛举行。来自29家快递企业的61名选手参赛。此次竞赛由市人社局、市邮政管理...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