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散文,从“写作”向“创作”飞跃 丁友星 刘国权 崔波 应连新 张斌
“第二届阜阳市散文精品创作大奖赛”评奖已于2018年5月中旬揭晓,张晓玲、陈怀瑜、文河、杜绍营、祝宝玉、罗强、陈广彬、刘敏、张殿兵、吕沅蔚、鲁晨红、石家友、刘三石、风和、王宇、石泉16位作家喜获一、二、三等奖,王启亮、张珂、朱东波等36位作家喜获优秀奖。为此,日前,市文联在市人民医院报告中心举办了颁奖典礼暨作品研讨会,60多位获奖作家、评委、评论家出席会议,一致认为:相较于去年的第一届,阜阳散文开始跳出“八股化”模式,呈现出清新气象;阜阳散文也必须摆脱格式化,实现从“写作”向“创作”的飞跃。惟其如此,阜阳散文才有可能走进广阔的天地。
任重而道远
“写作”向“创作”飞跃,不仅限于阜阳,也不仅限于散文,乃至于整个文坛、所有文体都应该如此。殊不知,去年,在“首届阜阳市散文精品创作大奖赛”上,我们曾沮丧地发现:阜阳散文创作格式化、八股化现象十分严重。为此,我还专门撰写了一片文章,题目叫《跳出“八股化”模式,阜阳散文创作的明天光明灿烂》。目的在于,以此鞭策阜阳散文创作跳出格式化、八股化陷阱,进而推进阜阳散文从“写作”向“创作”方向转变。
然而今年,当“第二届阜阳市散文精品创作大奖赛”落幕后,我们却惊喜地发现:阜阳散文创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开始逐步摆脱格式化、八股化的束缚。因此,现在再谈阜阳散文创作时,我们想提出更高要求,那就是:实现从写作到创作的飞跃。虽然“写作”与“创作”只有一字之差,但一字之变,却非同凡响、意义非凡。因为“写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文章,将问题表达清楚就行了,它不需要创新、创造,比如应用文写作、机关单位公文写作等。而“创作”则必须要创新、创造,它要创造出前人笔下皆无的作品来,拒绝重复、拒绝模仿、拒绝千篇一律、拒绝老调重弹。
从这个意义上讲,阜阳散文创作还有一定的里程要走,且任重道远。虽然本届“散文精品创作大奖赛”已初露曙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与前景,例如张晓玲的散文组篇《我的乡下邻居》,一改传统的抒情、叙述方式,在开篇《燕子》中,她不再沿袭“杨柳青了,桃花开了,油菜花黄了,燕子回来了”的俗套去写,而是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写道:“燕子回来了。我以为它是回来看我的,瞎喜欢了好几天。它一回来,就跑出去看杨柳,看桃花,看油菜花。根本没顾上看我一眼。”新意跃然纸上。再如祝宝玉的散文组篇《草木约谈》,也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在《与茶谈》中,他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感慨:“与世中人谈不来的人很多,与茶谈不拢的人却很少。”再如陈怀瑜的散文组篇《村庄,最近的远方》,则翻新了自己的思维认知,在《菜园》中,他体会到曾经生他养他的“村庄,像漂远的诗歌,成了我心中最近的远方。”再如文河的散文组篇《城西之书》,更是抒发出一种悲悯情怀,在《香椿树》中,他无比及物地说:“香椿树天生就有那么一种受苦的命。每年春天,新芽刚长出来,就要被掰去食用。……因此,香椿树年年第一茬叶芽都不属于它自己。谷雨后再长出的叶子,才可以是它自己的。”等等。但这仅是个开始,而且作品还仅是一小部分。
因此,阜阳散文要想整体突破,就必须要全面实现从写作到创作的飞跃。其具体方法就是按照“三原则”,即“开合、情怀、神采”的要求,像诗歌创作加入散文、小说元素,小说创作加入诗歌、散文元素一样,加入小说、诗歌元素展开创作。
坚守就是胜利
其实,这届散文大奖赛,我们看了一部分作品之后,就按捺不住冲动了,便想和其他评委探讨一番。征文结束,稿件汇总好之后,我们在一起聊过阜阳文学的现状:在几种文体中,散文的总体水平要弱于诗歌和小说,但是,今年这届征文的稿件质量很好,远远好于以往。让我们多了几许期待,也算是给了心里的铺垫。但是,实际看完之后的感觉绝非“惊艳”二字足以表达,一份依稀的文学梦想又悠悠地侵淫心谷,回望灯如花……
一直在纠结中挣扎,人生最大的烦恼就是选择,即便这是幸福的烦恼。这似乎又回到哲学的最根本问题上来了,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那么,一篇优秀作品的标准是什么?这些年,我们一直探讨这个问题,也没少就此问题与各路“大虾”论战,针尖对麦芒。其实,我们也未必要说得太清楚。但是,我们坚持我们的观点:最简洁的标准就是一篇优秀作品必须能够打动读者,必须能够在大多数读者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最根本的标准,至于语句的华美、字词的锻打、意象的营造或语言的陌生化等等技巧性的东西都只在从属地位。
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无句。有篇有句,是李后主降宋后才有的。这次的一些篇目貌似优秀到了有句有篇,有的文笔清新、有的老辣厚重。纵看成林侧成峰,比如获奖作品《我的乡下邻居》,我们看到张晓玲描写燕子的独特视角和轻快笔法;而我们又同时看到了二爷和蛤蟆琴瑟和鸣的生趣,以及梓树与这片热土的爱牵绊着生生不息的轮回。多么精妙的构思啊!一篇优秀的作品总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打动读者,能读到这样的作品是我们的荣幸。
坚守文学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又无可回避。那么,为什么要坚守文学啊?不能吃不能喝,不能靠其安身立命。为什么要坚守呢?开始是因为热爱,后来是执着,最后就是习惯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诗经没有唐诗宋词的中国是什么样?没有孔子屈原文天祥的中国是什么样?网络、手机、高铁和飞机不是我们的血脉,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才是。文学不能果腹,但她滋润着这个民族,培养文明和向上的精神。法乎上,才能取乎中。这些理由还不够吗?这次散文大奖赛的稿件让人安慰让人欣喜,也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纯真和梦想,包括我们。“此身只合佛前老,愧对嫦娥一片心。”200多名作者2000篇参赛散文中不乏熠熠闪光之作,就文化的传承而言,这是颍淮大地的幸事,也是颍淮大地的希望之所在。
原谅我们的无助,奖项是有限的,但是这么多精彩的篇目总让我们首鼠两端,无论我们如何选,都有沧海遗珠之憾。为此,我们只好用几句诗来表达一下我们的感受:
那么,今夜之后我们将属于哪一片黑暗
我们将挣脱影子
我们将放弃坚持与灯为敌的星星
如果可以逃过梦的追杀
在晨雾中掬一捧清水
那里,我们将重新找回丢失的瞳孔
下转13版
新闻推荐
烈日炎炎,九旬老人蜗居活动板房 在法官干预下,老人的三个儿子都认错,目前已轮流赡养老人
核心提示含辛茹苦把孩子们养育成人,孩子们纷纷独立门户,而他却只能独居在8平方米的活动板房内,室内温度高达40多度!这样的酸...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