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赶上新时代演艺天地广

阜阳日报 2017-11-09 10:00 大字

本报记者 王雪洁 通讯员 余波/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11月6日傍晚,颍东区口孜镇红阳村街口处,颍东区2017年送戏进乡村文艺汇演在这里火热上演,台上的演员卖力表演,舞台车上灯光变幻,音响效果紧密配合,整场演出如行云流水……整台演出背后的功臣就是文艺汇演的承办方——阜阳市玉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乔玉奋。在这场气氛热烈的演出中,乔玉奋一直忙个不停,一会儿与主持人对节目单,一会儿坐在操作台前调试音响,还不时跑到观众席上了解大家对节目的反映。整个演出期间都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状态,就是他每天的主要工作。

演艺事业多艰辛

“这个坠子唱起来比较难,我们把传统唱法和现代歌词结合起来,一来传播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二来还是原来的传统曲调,好听讨喜还深入人心。”在演出现场,乔玉奋热情地向记者讲述节目《十九大精神谱新篇》是如何创作的。说起新节目的种类、编排,乔玉奋信手拈来,仿佛出身于文艺世家。而实际上,他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

今年48岁的乔玉奋看起来比较年轻,但已在文艺演出行业摸爬滚打了30年。乔玉奋说,“以前,我就是个毛头小子,那时候不懂事儿,靠着打杂、偷学,才有了今天的演艺事业。”

乔玉奋18岁那年,他父亲因病去世,留给家里的,是治病欠下的20多万元债务。不得已,他只得外出打工挣钱还债。一次干瓦工活儿时,当时的一位曲剧团团长看他年纪轻轻,干活儿手脚麻利,就留他在曲剧团干杂活儿,这一干就是两年。

那两年,乔玉奋每天不仅是帮忙打杂,还跟着当时的音响师傅偷偷学艺,学会了音响设备的操作技能,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

凭借自身的手艺,乔玉奋选择离开文工团“单飞”,带着一帮演员走南闯北。然而,演艺市场行情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那时年轻气盛,总想自己闯出一片天地,结果发现,每个地方观众的喜好都不同,对演出水准要求也比较高。”就这样,乔玉奋遇到了发展瓶颈。紧跟政策展新貌没有演出机会,乔玉奋没有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找寻当地的演出剧场,即使没有演出费用,他也愿意表演。“那时候,我们到广东,竞争很激烈,我们的演出水平再高,但是没有平台展示,也是不行的。”乔玉奋告诉记者,为了得到演出机会,他们降低收费标准,终于在东莞市一家演出公司的小剧场找到了演出平台。

平台有了,演出水平也需要跟着不断变化。1997年,乔玉奋感受到当地庆祝香港回归的喜庆气氛,想到香港回归后必然会有相关的演出,就组织演员一起学习庆祝香港回归、热爱祖国的歌曲,自己还编写小品剧本,将人民群众期盼香港回归的心情搬上舞台,赢得了当地观众的欢迎。

之后,乔玉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紧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领会新政策的内容,从“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从“依法治国”到“为人民服务”,他用最接地气的小品、快板等文艺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咱们文艺表演者就是要给老百姓带来快乐,同时将党和政府最新的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乔玉奋说,他们演艺公司自编节目有近50个,其中不少是请专家制作的,个个都是精品。

讴歌家乡新变化

“从广东到湖北,又从湖北回到阜阳,我们的演出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但是外面再好,都不如家乡好。”2014年,走南闯北多年的乔玉奋回到了阜阳,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动了留在家乡发展的心思。

心动不如行动。乔玉奋和妻子王小玉商量后决定留下来,成立了阜阳市玉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我们刚回来,就赶上阜阳市准备组织文艺下乡活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表演,没想到演出受到大众的好评。”乔玉奋说,从2014年开始,他们几乎每周都要下乡送文艺演出,有时每天都要演出,“生意”好得不得了。

实际上,让乔玉奋最高兴的不是“生意”好,而是可以坐在台下和观众一起看演出。“我喜欢问观众对节目的评价,坐在老家的土地上,听老乡提意见,比以前在外地的心情好太多了。”乔玉奋告诉记者,像《打工妹还乡》、《王书记扶贫郭家坡》这些作品都是根据老乡的意见创作的,既反映了阜阳快速发展的现实,又体现出老百姓对生活的满意度。

“如今,我还在逐段逐句地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呢,准备向一些老师请教后,将十九大精神展示在舞台上。”乔玉奋表示,他要好好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用文艺演出的形式把十九大精神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新闻推荐

为守护百姓健康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宋玉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记者采访阜阳市多位乡村医生,他们以朴实的话语坚定地表示:“‘健康中国\’对我们来说,就是每天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守护村民的健康。...

阜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