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现代农业之路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于永丹 王中海 虽已深冬,但绿色依然是田野的主色调。颍淮沃野,一望无际的麦田像绿色的地毯平铺大地;颍泉区中市办农业生产基地,无土栽培的西红柿秧苗枝叶繁茂;临泉县范兴集乡温室大棚,黄瓜苦瓜等反季蔬菜盈满枝头;颍东区插花镇美态家庭农场,迎来第四茬雪菜收割季……
时空转换,季节更替,不变的土地涌出一派生机。改革开放40年间,阜阳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现代生态农业强市,从“百亿粮仓”迈向“千亿厨房”。粮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农民腰包越来越鼓……阜阳农业农村在改革发展中迎来蝶变,正精心绘就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图景。农村改革:从“填饱肚子”到“过好日子”张子辉曾是颍东区正午镇吴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他和村里的东华西兰花种植基地签订协议,以4亩土地作价入股,工资、租金加上分红年收入将近3万元,已于去年底顺利脱贫。“是‘三变’改革让俺的收入提高了、身份改变了,生活更幸福了。”说起眼下的生活,张子辉喜不自禁。
2016年,吴寨村作为全省12个试点村之一,启动“三变”改革试点。通过推进资源变资产,将村集体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变“死资源”为“活资产”;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推进农民变股东,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参与分红。
“三变”改革,激活农村发展一池春水。吴寨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的欠账12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72.8万元;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7402元增加到2017年的14975元。
改革开放40年,阜阳市农业农村的巨大变化,始终与改革紧密相连。
1981年,阜阳市与全省同步,全部实行了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冬到1984年春,对农村基层管理机构进行改革,撤销了原有的公社、大队建制,成立了乡人民政府和村民管理委员会。1997年,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满后,在全国率先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并全面实行了农业税费征管办法改革,探索出一条减轻农民负担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全市农村改革步伐加快。2014年至2017年,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共完成测绘面积906万亩,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889966本;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与“土流网”开展合作,实现全国范围内信息资源共享。2017年,出台《阜阳市关于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促进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能更好发挥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
农村农民加速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据统计,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1.5亿元,粮食总产567.8万吨,是1978年的3.62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向万元大关,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农业功能:从“传统单一”到“现代多元”
营养丰富、价值高的双孢菇,是颍上县夏桥镇东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拳头产品。利用秸秆、牛粪做基料种植双孢菇,每亩纯收益2万元,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颍淮大地涌现,有力推进了农村种养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科学化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麦一豆”种植方式,让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依然面临增收难题,农业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效益不高等,让农民的富裕梦无法破土发芽。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完善,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阜阳市出台了一项又一项惠农政策,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推广力度前所未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
201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728家,其中省级示范社78家;家庭农场从无到有,发展到1403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11家;龙头企业发展到491家,其中省级以上57家。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52万亩,流转率达61%,流转率位居全省前列。
在此基础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应运而生,全市共培养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00多家,创建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8个、示范主体80个,建成“大田农社”农事服务综合平台,全程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40年,全市现代农业生产基础得到极大提升,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基础。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仅65万千瓦;2017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80.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624.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5.1万台,主要粮食作物种收机械化率达89.5%。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国家级农业产业研发中心3个、农业博士后工作站1个。
在农业生产中,阜阳市还紧扣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到生态为先的喜人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7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追溯系统,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342个。 产业结构:从“一产独唱”到“接二连三”
萝卜干、雪菜、嫩姜芽……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安徽颍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十种酱菜产品受到参会客商的青睐,订单不断。
“我们是颍上县招商引资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蔬菜资源生产酱菜产品。”企业负责人介绍,颍盛农业2016年5月落户颍上县盛堂乡,以泡菜酱腌菜加工、销售为主,兼顾相关蔬菜种植,采用“农户+基地+工厂”的模式发展,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临泉县长官镇中心学校张小月读书,如一场春雨,可以滋润我干涸的灵魂;读书,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读书,如一缕阳光,温暖我...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