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残疾夫妻勤劳脱贫

阜阳日报 2017-05-10 09:20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杨静文

在颍州区马寨乡欧庙村,提到姚宗信夫妻俩,许多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对残疾人夫妻原本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可两人靠着勤劳的双手,种植生姜改变了贫穷的生活,走上了致富道路。

靠自己的勤劳双手

   近日,当记者来到姚宗信位于欧庙村左庄自然村的家时,女主人屈秀芬刚刚驾驶着电动三轮车从集市上买了面条回家。姚宗信小心地将屈秀芬从特制的手刹电动车上抱下时,记者才发现,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屈秀芬的下肢萎缩,完全不能行走。但是,几乎是坐在地上挪动的她,却靠着自己的毅力承担了家务活和部分的农活。

自己也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拐的姚宗信,将妻子小心地抱到厨房里。厨房里的地锅是按照屈秀芬的身高重新垒砌的,屈秀芬麻利地开始烧水、炒菜、下面,不一会,热腾腾的汤面就出锅了。

姚宗信虽然自小身残,却很独立,个性倔强,不愿麻烦别人,“2005年和父母分了家,我就自立门户,想要靠自己的双手过活。那时候,我分到了3亩多地,种粮食只能勉强度日,我就抱了几只猪崽,在家里垒起了猪圈。头两年还不错,年底卖猪,都挣到万把块钱,第三年开始,猪肉价格大跌,加上猪瘟,赔得血本无归。”

不能一辈子当贫困户

   姚宗信和屈秀芬结婚后,因为两人都身患残疾,日子一度过得十分艰难,2014年,村里调查贫困户时,他们就被划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低保户。

“不能有了低保,就甘心当一辈子贫困户。”姚宗信说,他内心一直希望靠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所以,2015年,村里扶贫工作开展后,在村干部和市、区下派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流转了10亩土地,学习了技术,开始种植生姜。

“我们两口子像看孩子一样侍弄这10亩生姜地,他在田里忙活,我就在田边帮着浇浇水、拔拔草,能干一点是一点,反正不能闲着。”屈秀芬告诉记者,自从2003年嫁给姚宗信,她就没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别人能做家务,她也能,别人能下地,她也照样下地干活,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苦难,可她也和丈夫一样独立乐观。

“生姜每年是3月底种到地里,半年左右收获,最重要的生长期都在高温的夏季。生姜怕涝也怕旱,又不耐高温,天一热,我们俩半夜就得起床,到田埂上一瓢一瓢地浇水,因为腿脚不方便,花的时间比别人多些,可我们勤快些,也就补上了。”屈秀芬告诉记者,靠着精心呵护和辛勤劳动,他们家的生姜是方圆十里种得最好的,因为有技术、有经验,别家种姜遇到问题也总爱叫上丈夫姚宗信去田里帮忙。

“种姜一年的收入大概是2万元左右,加上去别人田里打工和政府的补贴,现在,我一年能挣上个三四万元。”姚宗信笑着告诉记者,去年9月,他家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还扩大了规模,流转了13亩土地,准备种姜。

“去年,我从收成里挑出了一万多斤又肥又好的姜种,在屋里用土办法炕上两个月,4月初种到地里。今年的倒春寒冻死了不少害虫,相信年底收成应该不错。”姚宗信开心地告诉记者,儿子如今在临泉县城上初中,很懂事,成绩也不错,今年挣了钱,他还想给儿子买上手机,以后联系也方便些。说话间,屈秀芬已经把煮好的面条和小菜端上了桌。吃着热乎乎的饭菜,夫妻俩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红火。

新闻推荐

智农物联电商中心上线运营第三届杨桥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成功举行

近日,宜秀之窗·健康中国——智农物联电商中心上线运营暨第三届杨桥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在宜秀区杨桥镇成功举行。智农物联电商服务中心为宜秀区农林资源集约几百种特色生态农产品,其中开发...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