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探索谋增收
[摘要]关注沿淮适应性农业系列报道之八
本报记者 杨燕
近日,记者来到临泉县陶老乡南周庄村霍新庄,烈日下,成片的旱稻正茁壮成长。
“这是我们引进的新品种,既耐旱又耐涝,而且产量高,亩均纯收入较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高出一倍以上。”霍氏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霍存体向记者介绍,霍新庄地处洪河分洪道边,地势低洼,每逢雨季,上游排下的水就都有可能把村里的农田淹没,玉米、大豆等作物产量低下。面对十年九灾的现实,村民们也尝试种过其它经济作物,但收成不甚理想。“三年前,我在外地发现了这种旱稻,整个生长周期仅靠自然降雨或辅以适量灌溉就能获得高产,梅雨季节遇到涝渍也能度过,比较非常适合我们村种植。”
“小麦收割前撒上旱稻种子,之后连秸秆都不用清运,既省人力又省成本。”霍存体告诉记者,从自己的试种情况来看,一亩旱稻能获纯利润1400元。因此,几年间,他不断流转土地,旱稻种植规模从刚开始的50亩增加到现在的1800亩,还带动了90多户村民加入种植行列。
为了增加稻米的附加值,霍存体还和朋友合伙开办了稻米加工厂。“一斤稻谷卖1.2元,加工后每斤卖到3.5元。”霍存体表示,延长产业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此外他还准备在旱稻田里投放螃蟹苗,摸索稻蟹共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
从以前的靠天收到如今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延长产业链条,霍新庄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为临泉县沿淮低洼区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提供了借鉴。
眼下,在位于杨小街镇的柳家花园,红的、白的、粉的荷花争奇斗艳,香气扑鼻。柳家花园总经理高秀芳正将戴着手套的手伸进荷花盆里,轻轻地取出新生的幼苗。“我们的产品不仅销售到国内各个省市区,而且还出口到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地。这些都是客户以前预定的。”高秀芳介绍说,村里地势低,种植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不超过1000元,父辈们一直在寻找适宜的种植项目,经过多年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旱地盆栽荷花的路子。“目前,我们的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拥有2800个旱地盆栽荷花品种。另外,我们组织成立了临泉县福临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带动200多户村民加入种植行列,平均亩产增收近7000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近年来,临泉县按照“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
“为推进沿淮等乡镇脱贫,去年10月份,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河两路\’(洪河、泉河、流鞍河、S102路和高速连接线)发展计划,鼓励群众发展适应性农业。”临泉县农委主任李世仲表示,此外,他们还出台了《临泉县农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每年统筹安排8500万元资金支持相关产业发展,鼓励群众探索发展稻田养鱼、蟹、虾、鸭、水生蔬菜和草食畜牧业等综合种养,打好水乡牌、唱好畜禽戏,做到“深水鱼、浅水藕、家畜家禽遍地走”,有效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政府支持、大户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大力引导沿淮地区群众发展适应性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闻推荐
稿件来源:见习记者孟婕文/摄本报讯(见习记者孟婕文/摄) 昨日,临泉200多名志愿者,沿着县城主干道骑行,主动参与“6·26国际禁毒日”宣传。 当天,志愿者们披上印...
临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