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于运红用镜头讲述心中的情怀

阜阳日报 2016-03-24 07:12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朱艳明

“好的摄影作品,不仅要有视觉意义上的形式美,更要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摄影爱好者于运红摄影创作时恪守的原则。

于运红,今年56岁,是临泉县文化部门退休职工,省摄影协会会员、临泉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对摄影产生浓厚兴趣,要从于运红年少部队参军的经历说起。1979年,18岁的于运红入伍当了一名通讯员,负责所在部队新闻宣传报道,这份工作让他有了第一次接触相机的机会。于运红回忆,当时使用的是国产胶片老式相机,拍照时需要低头看镜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并不“高效”的相机,在当时算是稀罕的物件。“出于新奇,当时就喜欢上了摄影。”

接触摄影后,相机便成了于运红如影随形的“好友”。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一直保持着随手拍照记录生活的习惯,人物、景物、静物等都成了他镜头里的对象。与相机接触时间多了,于运红的拍摄技术见长,但他总觉得少了一些情感元素,“如果照片只有形式上的美,并没有太大意义”。后来,在每次拍摄时,他会融入自己的感情、思想,通过一些拍摄技术,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去年秋季,于运红与其他摄影爱好者前往内蒙古塞罕呗国家森林公园采风。“当时天气寒冷,景区内的山顶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山间弥漫着一种冷肃厚重的美。”于运红回忆道,他们进山时的温度极低,受天气影响,山里少了些许生气,然而,远处山顶的一排白桦树毅然坚挺地矗立在山顶。看到这一幕,于运红对大自然生命力的顽强,顿生敬畏。感动之余,他用相机记录下这份情愫,这幅作品命名为《那山那树》。

在人物摄影,于运红总不忘融注人文关怀。今年春运期间,于运红从临泉跑到阜阳火车站采风,当天天空飘起了雪花,火车站人潮涌动,一位妇女抱着哺乳期的孩子、拎着行李,艰难地穿梭在人群中,当她飞奔检票口时,却被告知错过班车。于运红敏锐地捕捉到当时的情景,从侧面即时拍下了妇女不知所措、万分沮丧的表情。“春运期间,会出现很多类似的弱者,希望通过《错过班车的母女》这幅作品,呼吁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爱心之手。”

退休后的于运红,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摄影专业的学习和拍摄实践中。平时,喜欢在家里翻阅摆满书架的摄影杂志、书籍。“这些年相机更新速度特别快,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摄影知识”。每年他都会不定期外出采风。今年春节大年三十,于运红就是在外地婺源土楼度过的。“每次摄影之行,都能收获一些满意的作品,这种喜悦会让人瞬间忘记所有疲惫,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近两年,于运红开始尝试一些创意类摄影,尝试用一种抽象摄影方式,表达当下社会的“共性”问题。于运红个人认为,所谓的“共性”,就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现象等。例如,2014年,他用心观察到,当下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年轻人每天步履匆匆,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正在跳舞的女孩为拍摄对象,拍下了她看似想要挣脱束缚的动作,并融入夜下灯光的抽象视觉元素,表达快节奏的时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这幅名为《急速》的作品,流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又极具创意,在去年举办的阜阳第四届“魅力颍淮”艺术摄影展中获得一等奖。

这几年,于运红的一些作品曾出现在国家级和安徽省的摄影展中,对于这些成绩,他表示淡然。“拍摄的过程是种享受,这种快乐任何东西无法取代;希望能将一些情感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于运红说。

新闻推荐

记者任秉文通讯员王丽华李文一记者从市经信委获

本报讯 (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王丽华 李文一)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国家工信部日前公布了第二批58家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试点企业名单,全省仅4家企业入选,阜阳市安徽福斯特渔具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nb...

临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