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临泉好人现象的文化基因之二

新安晚报 2016-02-17 18:20 大字

尚炳辉(左)帮助过的梁光辉老人送来感谢信和锦旗。

放学了,任影在校门口送学生。

他是广州一家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十几年间一直和废旧物品打交道,但却被当地人称作“最美破烂王”;他也是一名地道的外来的农民工,却被授予2005年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广东省第五届道德模范,特邀出席2016年央视春晚广州分会场……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淳朴、善良、有担当的临泉人——尚炳辉。

任影:献身教育燃红烛

临泉好人群像展示

每天坐在轮椅上,用一双肌肉萎缩的手紧握一根绑着粉笔的木棍,在黑板上板书育人,她就是临泉县城关镇希望小学校长任影。这位21岁时因严重类风湿疾病而导致双手畸形、双腿瘫痪的女教师,18年来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在自己创办的“希望小学”里传道授业,像一位折翼的天使,托起乡村教育的希望。

不放弃就有希望

再苦我也能忍受

1966年9月出生在临泉县邢塘镇任庄村的任影,从小就聪明好学,获得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18岁那年,任影成为全县考取省重点中学的3个女生之一。

然而,一场厄运正悄悄地向她靠近。读高二时,任影患上了被医学界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尽管双手开始萎缩,双腿走路已十分吃力,但她还是坚持读完了高中。高考成绩远远超过了大学录取分数线,但高考后不久,她就瘫痪在床,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所有的理想、憧憬瞬间变得遥不可及,正值花季的任影感到眼前一片黑暗。在经过生与死的较量后,任影选择活着。她坚信:“不放弃就有希望!我要有意义地活着!”她开始边自学边给村里的学生无偿补课,继而萌发了办学的念头。1998年,在家人的支持下,任影利用家里的空房屋开办了学前班。开学那天,有24名学生报到,平均年龄8岁。

人们很难想象双手畸形、双腿瘫痪、胳膊不能抬高的任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板书。粉笔太短,轮椅太低。学过医的任影想到注射器跟圆珠笔一样,能够前后拉伸,就自己发明制作了一个板书工具:在一根带有凹槽的细木棍一端套上一个注射器外壳,再在注射器外壳里装入粉笔,这样就做成了推拉自如的“加长粉笔”。

有了笔,还必须能够熟练运用。为了驾驭这支特殊的粉笔,任影刻苦练习。胳膊肿了,手磨出了血泡,她都没有放弃。“只要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再苦再痛我也能忍受。”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第一届学前班的学生毕业了,孩子们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家长们纷纷找上门,恳求她继续办一年级。看到家长们信任的目光,任影又动员父亲新盖了两间教室。第二个新学年,不但学前班招了26个孩子,一年级还增加了邻村的11名学生,任影给学校起名为“希望小学”。

18年来,希望小学的教室盖了又盖,学生越来越多。为了符合社会办学条件,任影借贷几十万盖起了两栋教学楼。2007年,她创办的小学被临泉县教育部门纳入城关镇管理,并更名为“城关镇希望小学”。如今,学校已拥有9个班级,近400名学生。

人生没有阴雨天

“只要心中有太阳,人生没有阴雨天。”这句话是任影的座右铭。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管理学校,她通过自学,完成了社区医学专业课程,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中级游戏师等证书,还取得了教育管理专业大学文凭。

在日常教学中,任影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也传播着做人就要做好人的人生信仰。在学校里,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遇到困难互助友爱的感人画面,看到那些留守儿童的阳光笑脸。

对学生,任影倾注了一腔热情,对乡亲,任影传递着一片爱心。减免家庭困难学生的学费、帮助乡亲出谋划策、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与戒毒人员谈心励志……身体羸弱的她,始终保持着温馨的笑容。

任影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2010年9月10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作出批示,号召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向任影同志学习。她也先后荣获了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第二届道德模范、全国最美乡村教师、CCTV2011十大三农人物、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多个荣誉称号。

有一种坚守叫历经苦难情不改

有一种境界叫洒向人间都是爱

尚炳辉是临泉县瓦店镇尚庄村人,今年51岁。回想起当初外出谋生的困窘,他感慨不已。由于家贫且兄弟姐妹多,1999年,作为家中老大的尚炳辉南下广州打工。“当时在中山一路卖水果,起早贪黑一个月,挣了700多块,我每晚都拿着钱数了又数。”

有一天晚上,尚炳辉突遭抢劫,不仅钱被抢走,人也受伤了,躺了一天一夜。一位常来买水果的当地老人见此惨状便帮他买水买药,尚炳辉很是感动。老人的善举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尚炳辉体味到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日后有能力了要多帮助别人,把善心传下去。”

时至今日,受过尚炳辉帮助的人不计其数,包括帮助流浪者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帮助一位被拐女童找到了父亲。“那个父亲差点当场跪下,我自己也忍不住流眼泪。家人团聚很感人,没有亲眼见到,真的无法理解。”

当问及这条公益路上遇到的困难时,尚炳辉表示,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人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还要为身边的人活着,“你今天帮助了别人,说不定明天别人就来帮助你了。”

2014年12月23日,尚炳辉“关爱外来人员工作室”正式成立。谈及成立工作室初衷,尚炳辉特别兴奋,“流浪人员太需要帮助了,送饭送水,看病买药,联系亲人……有了这个平台就可以帮扶更多有需要的外来流动人员。”

工作室成立后,除了接待日常求助的流浪流动人员,提供资源链接、应急事件处理等常规服务外,每月还开展“爱心行动日”,组织志愿服务队外出帮助天河区客运站周边的流浪流动人员,为客运站旅客提供道路指引、帮忙提包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收容、帮助流浪流动人员1000余人次,累计捐款捐物达三十多万元。

2015年12月22日,工作室更名为“广州市尚炳辉社会服务中心”。尚炳辉用自己的大爱感动了他乡人,也汇聚了更多的温暖和爱心,在他周围团结了一大批志愿者,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候车室、地铁口等人群密集处,成为高楼大厦、霓虹闪烁背后的一道温暖明亮的风景线。

有人曾问尚炳辉,“你的梦想是什么?”尚炳辉回答说:“我没有什么大梦想,就想让流浪者有个家。”

有一种情怀叫游子寸心报桑梓

作为感动广东十大新闻人物的尚炳辉,在当地既有威望更有口碑,但是尚炳辉最放不下的还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年来感恩乡亲、回报桑梓的赤子情怀一直在他心中萦绕。“最美是家乡,最浓是乡情。家乡养育了我,很希望为家乡做点事。为了救助、收容流浪者,我在广州没有买房,在家乡也未盖房,但我会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去年7月份开始,尚炳辉在自身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协调香港、澳门、台湾等慈善公益机构,向临泉县31名贫困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他们每人每月资助200元助学金。10月19日下午,尚炳辉来到张营乡中学,与受捐助的11名家庭贫困学生进行了一一交谈,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用之人,回报父母,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在采访即将结束离开尚庄时,记者见到了尚炳辉的父亲尚天付老人,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说:“炳辉这孩子做得还不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我一直鼓励支持他这么做。”

爱心、感恩是尚炳辉谈及最多的字眼。言为心声,相信这也是他做人做事一直秉持的信念和守护的情怀。惟愿好人一生平安,惟愿这样的好人越来越多,激荡起崇德向善的清风,徐徐吹遍神州大地……

本版稿件由张浩朱清永吴者良本报记者王振宇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置办“年货”快来瞅瞅

200多种临泉特产登陆合肥

临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