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挺过新一轮的价格起伏临泉县滑集镇杨小村张洪利的养猪

阜阳日报 2015-11-13 07:3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李方达 实习生 王爽

挺过新一轮的价格起伏,临泉县滑集镇杨小村张洪利的养猪场到年底预计能获利200万元左右。这两年,生猪价格的波动,让不少养殖户伤透了脑筋,但对张洪利来说,却如自己十几年前欠下的几十万元旧债,只是创业路上的一道坎,只要有了诚信这块压舱石,早晚都会迈过。

在滑集镇,很多人都知道张洪利的事业饱经挫折。张洪利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创业者之一。当时刚20出头的他在当地创办了一家脱水蔬菜厂。一开始,工厂效益很不错,年轻的张洪利一时风光无限,行事也开始冒进起来。慢慢地,工厂便因为市场和经营问题走入下坡路,直至破产倒闭。倒闭时,厂子欠了40多万元的外债。

“有银行贷款、亲朋积蓄、工人工资,大大小小的债主有好几十家。”张洪利回忆说,那时候“万元户”都很少,家里却一下欠40多万元,这让本来幸福的家庭上空布满了愁云。

看着老父亲整日愁眉不展,精神头和身体状态也越来越差,张洪利决定去外地找出路。1995年,张洪利来到山西晋城,凭着一辆架车做起了贩运蔬菜的生意。“有了门路,满脑子想的就是挣钱、省钱、攒钱、还钱。”张洪利回忆说,“贩菜很辛苦,无论冬夏都是早晨三四点钟就起来。为了省钱,装车、卸车我都是自己干,每天最多只吃两顿饭。”这样的生活,张洪利咬牙一过就是9年,期间连过年都很少回家。直到2003年,年仅58岁的老父亲终于顶不住外债压力倒下了,他才带着积攒的血汗钱匆匆赶回老家。

“父亲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了,一直撑着一口气要把债还完。”张洪利说,他当时并没有攒够清债的资金,只好又从山西做生意的朋友那里借了一些,“无论如何都要先把老家的债清完。”回到老家,张洪利和两个弟弟拿着钱,挨家挨户地上门还钱:10万元的银行贷款,从几千到几百元的工人工资……因为相隔近十年,有些债主已经出嫁或者迁居到外地,有些人甚至已经忘了当初借出的钱,但张洪利还是找到他们,悉数奉还。

父亲走的时候很安慰,因为张洪利在其去世之前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之后又翻开了新的事业篇章。2004年,张洪利再次来到晋城打拼,不过,与之前的几年不同,这次他要尽快攒点本钱,回乡创业、回报桑梓。

因为诚实勤奋,张洪利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2010年,攒够创业启动资金的他踏上了返乡创业路。再次创业,张洪利准备得很充分,先是上了县畜牧局开设的培训班,又从外地引进了改良品种,还为养殖场引进了先进的温度调节系统和水循环系统。精心饲养又坚持诚信买卖,养殖场的生意日趋红火。近几年生猪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可张洪利硬是靠着良好的口碑,带领养殖场挺了过来。

生意有赔有赚,但张洪利回报桑梓的念头却从未动摇过。近几年,他陆续出资40余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段水泥路,还给村里主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买来香樟等苗木绿化道路。今年,他又种了16亩绿化树苗,准备把村里其他路段也绿化起来。“我困难时,大伙借钱给我,欠债时也没有急着催债,这些恩情我都记得呢。”张洪利说。

新闻推荐

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孙杰 李国中 马怀业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