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界首三镇的抗战风云

阜阳日报 2015-08-29 08:35 大字

[摘要]闫自忠

抗日战争时期的界首,包括安徽太和县的界首镇、临泉县的刘兴镇和河南沈丘县的皂庙镇,毗邻两省三县,沙颍河自西北向东南,横贯其间。抗战初始,徐、蚌、商、汴相继沦陷,津浦、陇海铁路中断,借沙河水运之利,界首成为敌占区与国统区之交通孔道,平津宁沪货物由此水陆转运输入内地。加之因地势较高未被“黄泛”波及,遂在战火弥漫中畸形发展,商贾云集,人口激增,日益繁荣,成为豫皖边区贸易中心,闻名遐迩,享有“小上海”之盛誉。

界首的兴起引起国民党当局的重视,汤恩伯、何柱国等相继在此建立了“警备司令部”,驻有重兵设防。而作为边区的中心集镇,周边县区的共产党组织在界首的活动也日趋频繁,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环境下,开办商铺,作为秘密联络站;建立“中共界首特支”,开展地下抗日活动。与此同时,盘踞在亳县、商丘的日本侵略军,派飞机多次突袭侵扰界首。日寇的侵略暴行激起三镇军民的无比愤慨和顽强抵抗,其英勇的抗战事迹可歌可泣,著名的张大桥阻击战便留下了界首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

1941年1月25日,春节前夕,侵华日军第351师团和骑兵第四旅团各一部,以西山秀雄为总指挥,纠集亳县、鹿邑汪伪军两个师约4000人,调集汽车、山炮、装甲车组成机械化部队,由商丘出发沿公路南下扫荡。一路扑向蒙城,一路则取道白马驿、倪丘、双浮,直取太和。当进犯至旧县时,又分兵数百人,经蔡庙、大黄、靳寨等地,直指界首。

当时国民党界首驻军为骑兵第二军,防区在豫东、皖北一带,军长何柱国原为东北军张学良部下(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曾打响长城抗战的第一枪。为便于指挥作战,他特地将军部由沈丘县的老城,移驻到界首城东的大徐寨。他一方面部署步兵旅一团在日军必经的、距城八里的张大桥黄泛大堤的西侧构筑工事,利用有利地形,与敌决战。同时又紧急电令在亳南古城执行防卫任务的步兵旅长孟绍周率领二团驰援界首。时值严冬,天寒地冻,又遭到敌军的追堵,部队昼伏夜行,边打边进,到达界首时已是2月5日了。

5日凌晨,南下的日伪军进犯张大桥前沿阵地,遭到防卫部队的顽强阻击。午后敌军大批后续部队赶到,以密集的炮火压制守军火力,一次次发起猛烈冲击。傍晚时分终因敌众我寡,国民党守军被迫撤退。次日,日军以炮火开道,涌进了界首城,城内火光冲天,老百姓纷纷逃命。日军在城内恣意横行,无恶不作。早在5日夜间,步兵旅按照何柱国的命令加紧休整,构筑工事,准备反攻。这时,其他的增援部队也已赶到,抵进日军背后,形成合围之势。刚刚得手的日伪军见形势不妙,害怕四面受敌,便于2月6日下午仓皇撤离界首。界首又回到骑二军掌握之中。

张大桥一战,骑二军伤亡80余人,有39名官兵血染沙场,为国捐躯。为牢记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界首的滔天罪行,永远纪念英勇牺牲的爱国将士,界首人民和骑二军官兵在城内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在城北郊(今界首中原宾馆附近)建立公墓,安葬了烈士遗体,树立“七七抗战阵亡烈士碑”。1944年又在界首最繁华的天棚街南端、正对沙颍河渡口处建成四棱锥形通体黑色的“七七抗战纪念碑”一座。碑前河堤上设有“致中门”,两边门阙上劲书“湔雪中华耻,饮尽仇雠血”的联语,表达了抗战到底、誓歼日寇的正气和决心。

纵观界首的抗战风云还有令人骄傲炫彩的一幕,就是当年刘少奇领导豫皖苏边区抗日救亡斗争,曾在界首留下工作的足迹。那是1939年秋天,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关键的时期,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为领导发动豫皖苏边区的抗日斗争,于9月17日由延安出发南行,10月渡过沙颍河抵达界首。刘少奇及随行人员在界首休整驻停三天,表现了八路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优良作风。

第4日,彭雪枫师长派遣特务营一连连长罗杰带领全连战士,经涡阳城、张村铺、原墙集直达界首,专程迎接刘少奇一行,并特意挑选一匹枣红战马供少奇同志骑用。从此,刘少奇开始了艰巨复杂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工作。

硝烟逝去,精神永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那泣血悲歌的抗争精神,那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那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将激励我们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新闻推荐

记者郭晓林通讯员张赛近日临泉县开展该县首次行

本报讯 (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张赛)近日,临泉县开展该县首次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活动,对临泉县国土局承办的两宗非法占用土地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公开评议。   据了解,此次公议活动按照《临...

临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