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学生村官家乡创业种葡萄

阜阳日报 2015-06-03 20:53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程榭 文/摄

陈倩倩和农民在葡萄园中。

正值三夏大忙时节,临泉县范兴集乡后张寨村里很少能看到大片小麦收割的场景,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葡萄大棚,随意走进一个大棚,一眼望去,一串串葡萄挂得密密麻麻,满藤满枝,丰收在望。

种植大棚葡萄的发起人叫陈倩倩,范兴集乡后张寨村大学生村官。201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她,并没有和同学一样成为都市高楼里的白领,而是走上了一条令人大为意外的路——回到家乡担任大学生村官,承包了50多亩土地,发展大棚葡萄规模种植,办起了果蔬专业合作社,成了地地道道的现代农民。

或许,这算不上一个特别典型的创业样本,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陈倩倩的创业故事或许可以给许多彷徨的毕业生一些启发。

梦想 让土地里结出金果果

   陈倩倩是临泉人,2012年7月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当年考取了临泉县大学生村官,选聘到范兴集乡后张寨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在别人看来,一个年轻女孩,在城市的公司里坐坐办公室,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每月拿个三四千元的收入,也很不错了。但是陈倩倩的心里却有一团不安分的火:“我要扎根农村,从大学时候就有这个想法了。”

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贫苦的农民……担任大学生村官后,农村落后的现状,让陈倩倩决心通过自己的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同乡的刘庄村大棚蔬菜、半截楼村西瓜远近驰名,而后张寨村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差距?”陈倩倩说,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她发现后张寨村尽管也有特色农业葡萄种植,但只有两三户种植,没有成规模,打不出品牌。为此,2012年11月,她成立了后张寨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50多亩地,走上了大棚葡萄的规模种植之路。

感悟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对于刚出走出校门的小姑娘,创业之路注定难以一帆风顺。陈倩倩说,首先面临的难题是选种,市场上卖的葡萄苗琳琅满目,可是要挑选一种适合本土种植、与众不同、人无我有的优质葡萄苗并不容易。为此,她专门跑到山东、河南等临近的省市参观学习,最终选定了果穗紧凑、果粒大、果实口感好、糖分高的欧美杂交品种——巨峰葡萄。

合作社成立了,土地承包了,选种确定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搞规模种植,必须要成气候,形成品牌影响力,为此我要号召更多的村民参与合作社发展。”陈倩倩说,可当她踌躇满志,挨家挨户去游说时,却遭遇了村民们的冷嘲热讽:“你一个刚毕业的黄毛丫头懂种地吗?”“别看你是大学生,对于干农活你还嫩着呢!”“让我们投资,万一失败了,谁赔我们钱啊?”……

村民们的不支持,着实让陈倩倩委屈地哭了很多次。“我很喜欢汪国真的一句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让我面临困难、遭遇挫折时,都不会灰心绝望。”陈倩倩说,后来,她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召开了党员会议,告诉他们自己成立合作社的想法,以获得党员干部的支持,让他们来帮助自己发动群众。与此同时,还邀请村里种植葡萄的农户向大伙讲述了葡萄种植的经验以及效益情况,最终有12人签字加入了合作社。

目标 坚定信心奔向致富路

2013年6月底,陈倩倩承包种植的50多亩大棚葡萄成功挂果,开始面向市场销售。陈倩倩给这些葡萄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红贵族”。

由于“红贵族”是晚熟品种,这个时候市场上的葡萄已经基本下市,加之经历7月、8月炎热的天气,光照充足,糖分含量高,葡萄肉软,味甜、多汁,市场行情非常好,“红贵族”一炮而红。陈倩倩说,50多亩地总产10万公斤,平均亩产2000公斤,按平均每公斤6元计算,每亩年收入1.2万元,去掉成本,这些大棚葡萄年利润达35万元。

在陈倩倩的带动下,截至目前,后张寨村已经有30余人加入了合作社,葡萄园规模已经扩大到100多亩。“整个创业历程,有汗水,有泪水,有辛酸、有畏惧,当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之后,才发现这些都不算什么。”陈倩倩说,在她看来,要想成功创业,必须决定了就马上去做,坚定创业信心,确定好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创业项目,一步步地撬开致富大门。

新闻推荐

为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吸引学生们参与足球运动近年

为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吸引学生们参与足球运动,近年来,临泉县杨小街中心学校开展“足球进课堂”、足球进校园活动。该校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足球项目,让学生在简单有趣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足球技能。...

临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