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住记忆中的临泉

阜阳日报 2015-06-25 08:4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程榭 通讯员 王勇

用音画带着大家了解临泉今昔,用视频记载正在远处的乡愁,用镜头对准破败的古迹……日前,临泉县首部大型文史纪录片《记忆临泉》之《古沈风韵》篇,通过微信、网站等平台发布,真实反映了临泉发展变迁,引起了临泉在外游子的共鸣。

《记忆临泉》总策划、网友“下里巴人”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他说,网络信息时代,当今社会人们容易心态浮躁、追求享乐。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放慢生活脚步,了解生我于斯、养我于斯的故乡,而这也是他拍摄《记忆临泉》的真正目的。

让人们了解这片古老土地

从6000多年前本地出土的石器开始,镜头渐渐拉回到当今临泉老街,斑斑的墙壁、油坊街将军府残破的大院和风雨飘摇中的老县衙、高楼林立的临泉新城区……这部时长10分钟的纪录片,真实反映了临泉的发展历程。

“拍摄制作这部纪录片,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刺激。”网友“下里巴人”原名叫蒋坤宏,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去年下半年,“下里巴人”陪同《舌尖上的阜阳》摄制组到临泉老街拍摄。拍摄中,发现尽管他是一个地道的临泉人,而对临泉老街的了解,还没有摄制组成员阜阳知名网友“清河人家”、“神羊”等人知道得多,这让他深受触动。

更令“下里巴人”感到震惊和意外的是,当他把这些呈现临泉厚重历史的照片发到网上时发现,知道这些掩藏于市井深处的历史古迹、传说的临泉网友也寥寥无几。从那时起,“下里巴人”便萌发了用纪录片的形式把临泉历史古迹、发展现状记录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可以追忆的影像。

随后,蒋坤宏的创意得到了原临泉县作协主席韩光的支持。今年上半年,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划摄制,《记忆临泉》之《古沈风韵》篇最终问世,得到了网友和在外临泉人的高度评价。

韩光告诉记者,纪录片注重人文情怀,从临泉出土的6000多年前石器、出生在临泉的姜子牙、西晋吏部大夫毕卓、旅法画家吕霞光,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红色足迹,再到当代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志愿者等,虽是粗线勾勒,寥寥数笔,却也鲜明生动,让人记忆深刻。

带着大家找回心中的乡愁

   《记忆临泉》包含临泉各地遗迹文物、人物传说、传统技艺、风俗美食等内容,仅凭摄制组的力量,未必能够全面反映。为此,蒋坤宏每到一地,总和当地文史研究者进行座谈,挖掘并不为人熟知的历史,增加专题片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通过到各地拍摄,发现了很多被人遗忘的古迹。”蒋坤宏说,在拍摄《古沈风韵》时,摄制组走进了谭棚古村落遗址、同城同德寨门。这些古迹在书本上已经找不到任何痕迹,“感觉他们是一段封存的历史”。

斑驳的墙体、破败的残垣、参天的古树……在谭棚古村落遗址,蒋坤宏被眼前的一切大为震撼,向当地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古村落遗址有400多年的历史,为此,蒋坤宏用视频立即记录了下来,传到了网上。“古迹是活着的历史,更是一份陈年的乡愁。”网友“默默笨”看到这段视频后,感慨地说。

眼下,蒋坤宏正在拍摄《记忆临泉》第二部《画里滑集》,最近他又有了新发现。“我走进了滑集古寨,发现了成片的古柏树林、巨大的石鼓。”蒋坤宏说,拍摄纪录片,也是一段发掘临泉文史的历程,为此,他将最大的努力,用视频记录更多的临泉历史,唤醒更多人的关注。

呼吁将家乡的古迹保护起来

在蒋坤宏看来,拍摄《记忆临泉》不仅是震撼之旅、发现之旅,还是感伤之旅。他说,视频中展现临泉老街的止戈别墅、老县衙、沈子国遗址,目前保护都不是很到位,“如果不及时修缮,他们真的只能留在纸质、音像资料中。”

临泉止戈别墅建于民国时期,宅院的主人名叫陈金荣,是奉军第六军的参谋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因伤退归里,建造别墅,命名“止戈”,表达了他对恬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蒋坤宏说,目前,临泉止戈别墅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有关部门保护起来。

临泉老县衙是民国时期的临泉县政府,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原是临泉辅仁书院,是一个长80米、宽53米的方形院落,分为办公区、礼堂、秘书处、伙房与居住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破坏严重,到处可见残砖断瓦,亟需修缮。

“希望通过专题片,唤醒社会各界对这些古建筑的关注,使他们得到有效的保护。”蒋坤宏说,另外,近期还将相继推出《记忆临泉》之《

新闻推荐

记者尚原野通讯员李杰记者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

本报讯 (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李杰)记者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连日强降雨造成阜南、颍上、临泉三县累计受涝面积达38.24万亩,经过多日抢排,截至7月1日上午9点,三县共完成除涝面积32.94万亩,占全部受涝面积的86.14%。...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