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离城学种地 年近花甲收获多
[摘要]本报通讯员 戚武奇 宿飞 谢军 文/摄
牛翠兰给上市出售的大葱打捆。
人勤春来早,创业正当时。春节过后,春耕春种渐次拉开大幕。在颍东区冉庙乡种牛场牛翠兰的聚豪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三十多位村民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在给大葱过磅装车,有的在忙着培育姜种,有的在浇水培土……
这时,一个中等个头、戴着眼镜的“农妇”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和笔者打招呼。如果她不出声,一点也看不出这位曾经的“城里人”就是牛翠兰。在当地生活了近10年的牛翠兰说起话来少了些“城市腔”,多了些直率与质朴:“今年,我都快60岁了,做梦都没想到,在城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如今却与土地打上了交道。十年干下来,不但自己成了当地的种植大户,还带领一帮农村姐妹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笔者与牛翠兰聊天得知,她原来是一家百货公司的职工。下岗后,在外地做过生意,也养过鸭,喂过鹅,却始终没有“发家致富”。一次偶然的机会,牛翠兰认识了几个种粮种瓜的土地流转大户,得知政府对土地流转有扶持政策,而且种植效益不错后,当年近50岁的牛翠兰心一横,决定回乡种地“淘金”。
发展小麦良种繁育是牛翠兰首选的创业项目。2005年,她在颍东区冉庙乡种牛场流转250多亩土地,繁育小麦良种。按照传统模式种植小麦,由于当时不懂技术,不是肥料施用过早,就是农药喷洒过晚,第一年不但没赚到钱反倒折了本。总结经验教训后,牛翠兰拜师学艺,请专家指导,参加农技知识培训班,学习整地、施肥、防病、治虫等实用技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二年,她种的小麦亩产突破了千斤大关。接下来几年,地里的庄稼始终旱涝保收,牛翠兰也成了当地响当当的种粮大户。
尝到创业甜头,牛翠兰迈开了发展步伐。2012年,牛翠兰转变经营方式,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在颍东区老庙镇,她学习了西兰花、大葱种植技术;在临泉县,她学习了西瓜、生姜种植技术。如今的聚豪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已转型为蔬菜生产基地,一年四季向阜城周边市场供应瓜果蔬菜。
“你看,路东边是80亩的棉花茬地,路西是30亩大葱地,路北那块地上一茬种植的是西瓜和西兰花,现在准备种生姜。”牛翠兰一边捆着大葱一边说,“就拿种大葱来说吧,一亩地种子、肥料需要1200元,租地、人工要1600多元,每亩地产量在7000斤左右,批发每斤0.7元,亩均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这一季子下来,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
现在,牛翠兰的经济头脑越来越灵活,打拼的劲头也越来越足。“目前,我们培育了80亩姜芽,这几天就准备栽种。”牛翠兰高兴地告诉笔者,“这些生姜都是签过收购合同的,正常情况下,每亩纯收入大约在5500元。这庄稼地里,还是能淘到金的。大伙跟着一起干,越干越起劲。”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立成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