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长官访山陕会馆
[摘要]本报记者 牛真子 通讯员 张浩 王子娟/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李全福指着身后的关帝庙说,如今的山陕会馆就剩下这两间庙和两棵松树了。
早就听说,临泉县长官镇有一座200多年历史的山陕会馆,建筑考究,名闻遐迩,是目前阜阳市辖内仅存的一处山陕会馆。11月21日上午,记者慕名前去探访。车出阜阳城,从颍州三塔上阜新高速,西行40公里从临泉出口下路,再往北走八九公里,全程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长官镇。
长官因“长官”而得名
初冬的早晨,适逢长官逢集,狭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空气中弥漫着新衣服、花布料、塑料玩具、出锅大馍、牛肉汤、炸油条混杂的味道,典型的皖北农村集镇的气息。
王斌,长官镇党政办主任,一位话语不多的中年男人。寒暄过后,他递给记者一本名为《长官区志》的小开本志书,出版日期是1985年7月。
区志记载,长官店集始建于元朝,明初集市逐渐繁荣,辖内临艾河、涎河纵横交汇,交通便利,是周边数十里的经济、文化中心。回民、山陕商人先后来此定居。过去,长官原属颍州府阜阳县辖内西南乡,1935年临泉建县后成为临泉腹地。
陪同记者采访的副镇长刘峰介绍说,传说长官店最初为来往行人歇脚的小店,店主人姓夏,乐善好施,待客热情。明洪武年间,姓夏的店主人儿子做了官,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受人们爱戴。当时,人们将官吏泛称为长官,小店所在的集镇因此得名。
曾经辉煌的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长官镇长东居委会,胜利街北,涎河南岸。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清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先后修葺。建国后,临泉县政府也多次拨款进行保护性修复。2010年6月,被确定为临泉县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明清时期,一批山陕商人云集于此落户经商,做布匹、粮食、盐铁、药材等生意。在异地他乡,难免思亲怀旧,而“会馆之立,所以联乡情,笃友谊也。朋友居五伦之一,四海之内,以义相投,皆为兄弟。”于是,山陕商人在长官店建造了山陕会馆,一来用于聚会、寄居,二来便于照顾同乡、襄助经营,维护山陕商人及家眷的利益。
据《长官区志》记载,完整的山陕会馆分为花戏楼和关帝庙两部分。
花戏楼坐南朝北,是典型的清代戏台建筑,和今天的亳州花戏楼造型相似,规模相当。全楼长18米,宽12米,高10米。从正面看,花戏楼是一排七间楼房,中间为戏楼正门,楼上有一前突的彩阁,一对石狮子把门。东西各有一个拱形洪门,上书“英文”、“雄武”。墙上砖刻有亭台、楼阁、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花戏楼前是可容纳万人的广场。广场北面有三道山门,两边是透花围墙,二院有东西廊房各五间,正中是三间宽阔的卷棚,彩色透花棂子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卷棚前,东西各有古松一棵,高15米。后面是关帝庙,庙堂高梁起架,宽敞明亮。
因关羽是中国传统文化“忠义”的化身,又是山西商贾的老乡。商人重义,修建关帝庙,祭祀关帝,求其保护降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山陕会馆前一片荒凉地
前往山陕会馆的路上,记者反复要求陪同的刘峰副镇长找一位熟悉会馆历史的老人,以便介绍情况。刘峰在拥挤的街道上找到一位居委会干部,这位干部爽快地说,“好,就找李麻子吧,会馆的事儿他最清楚。我这就打电话联系。”
李麻子名叫李全福,脸上并没有麻子。他皮肤较黑,中等个,是陕西商人的后人,也是这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看护人。“李
新闻推荐
2014年临泉县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目前全县15处水厂已建成,实现了全面供水。 这几天,临泉县城关镇辛庄村投资727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经通水,工程技术人员在水...
临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