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夺星之路□张安浩

新安晚报 2014-11-07 04:04 大字

[摘要]□张安浩

脚步勤快

□王振宇

2014年7月,是我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月:我以好稿14分成绩冲到第一,夺得当月“记者之星”。

夺“星”前所未有的累,身累心更累,7月的最后几天,我几乎夜夜失眠,每晚躺在床上,想的就是如何能再写一篇好稿。好在不少同事帮我一起想好线索,一起谋篇布局,让我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回想夺“星”的快乐,其实本质上是记者的一份荣誉感。

经常有人讲,脚底板子出新闻。作为记者只有脚步勤了,才能更多接近新闻现场,写出接近新闻事实真相的稿子。

今年1月份,一老人车祸后被送到临泉县的医院,然而一小时后却躺在河南境内。我来到现场,重走老人当天行走的路线,从交通事故现场,到给老人治疗的医院,再到老人被丢的8公里外的河南现场,最终客观报道了这一新闻。目前,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理。今后,我仍将信守脚底板子出新闻的理念,更多走进现场,写出更多读者喜爱的新闻。

曾经委屈

□朱春友

常怀忐忑

□胡霞利

几十名孩子游泳后发烧住院,最后发展成几百名孩子受累。今夏池州“游泳池热”的采访仍记忆犹新。

印象更深的是采访期间部分家长的不理解。记得第一篇报道出来后,一些孩子家长在QQ群里说出了很难听的话,当时甚是委屈。但随后,更多孩子家长的言语则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也让我觉得为了更多的公众利益,即使偶尔受些委屈也是值得的。作为一名记者,我们难免有时会受委屈,但只要我们心中宽敞、问心无愧,相信最终会赢得读者及公众的尊重。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在你习惯松弛的时候,生活会给你一记拳头。

有前辈形容说,记者的生活就是一个齿轮,一环咬合着下一环,永远没有空档。这样的紧张节奏,对从业十年的我来说,貌似已经习惯性适应。但在不同领域的或新鲜或专业或繁复的资料、素材中,埋伏的种种意外,却像个狡黠的小人一样逃也逃不开,稍一松懈就会来找你,不论你是否是已经足够老到的记者。

会不会出现漏稿?新闻点够独到吗?政策和数字足够权威和正确吗?语法、文字、标点符号有没有错误?这一切,必须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细致。一个不小心,可能就给读者带来困扰,给自己带来不安。常怀忐忑、敬畏,才不会被失误打败,心里才会真正踏实安定。这也许是记者职业永远不能含糊的属性。

深度思考

□曹庆

现在对深度报道的思考越来越多。作为一个非新闻科班出身的记者,越来越明白对一个新题材做深做透的重要性。

回想这些年来,其实让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次报道是“宣城全城停水事件”。那是一次较为全面的系列报道,当地政府后来出台了相关预警机制,让我觉得那些努力还是值得的。现在我已经越来越习惯尝试做一些深度报道,在老楚同志的指导下,我感觉到自己思考的延伸面在扩大。但想要有更大的进步,还需要更加努力。

继续前行

□李勇

本报记者老春在抓拍精彩瞬间。

爱你无悔

□老春

在新闻战线上,艰难跋涉28载;加盟新安10年,面对转型,我压力倍增。尽管如此,我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会珍惜这个职业。因为选择了责任,就会始终热爱。在新安晚报10年,我用镜头记录历史,用笔尖挥洒青春。

一篇篇生动鲜活的市井新闻、一篇篇客观公正的监督稿件,一幅幅街头巷尾的图片,是我为您奉上的精神食粮。而一封封恳切的邮件、一个个真诚的电话、一双双关注的目光,是您给予新安晚报的关爱和支持。环境可能改变,不变的是我对记者职业的痴恋。

我的财富

□叶素健

匆忙中,一天又结束了。这一天,为调查一位村民反映的低保问题,我驱车200公里,在深山之中挨家挨户走访,直到把问题完全搞清楚。

当饥肠辘辘来到镇上吃午饭时,已是下午4点多。在新安当记者9年,这样的一幕再熟悉不过。细细回味,正是在这一次次采访中,渐渐地我发现,这种经历磨练了我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尽职守、是非分明的品德,赋予了我顽强坚守、永不言败的精神!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本报记者李勇体验军营生活。

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可谓不折不扣的老记者了。从入行的广播新闻到现在的报纸新闻,记录社会变迁一直是我的工作。工作中、闲暇时,别人问我在哪,我会毫不犹豫回应:在路上。在新闻真相面前,唯有心怀新闻理想,尊重新闻事实,是必须牢记在心的。因为我是记者,我将永远在路上。

期待未来

□金学永

转眼做驻站记者10年,见证并记录了这个城市的变迁和发展。眼下这个城市正经历破茧成蝶之涅槃,我将一直坚守这里,和她一道期待未来。

新闻推荐

安徽名人馆有个帅气朱元璋记者到滨湖新馆先睹为快:姜太公、花木兰等活灵活现,“六尺巷”现身徽商街

记者到滨湖新馆先睹为快:姜太公、花木兰等活灵活现,“六尺巷”现身徽商街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