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屈指数来与阜阳日报结缘已有个年头了一路走来阜阳日报

阜阳日报 2014-07-03 10:04 大字

[摘要]刘子奎

屈指数来,与《阜阳日报》结缘已有30个年头了。一路走来,《阜阳日报》催我奋进,伴我成长。我也从《阜阳日报》的忠诚读者变成了一名“铁杆”通讯员。

1984年7月,职业高中毕业后,我应聘到当时的临泉县刘大乡担任科协秘书。所谓科协,主要任务是向当地农民朋友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虽然踏入工作岗位,但土生土长的我,依旧天天和父老乡亲们打交道。

那时,八小时以外的生活非常枯燥。单位除了订阅几本杂志外,还有《阜阳报》、《安徽科技报》等几份报纸。

为打发简单无聊的生活,报纸成了我的主要精神食粮。通过《安徽科技报》学习工作中所需的科技知识;通过阅读《阜阳报》,让我更多了解到刘大乡以外的精彩世界。

1985年,我拿起手中的笔,给《阜阳报》写新闻稿。那时,我把《阜阳报》当成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在这位良师益友的引导下,写稿、投稿成了我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此,期望从第一次投稿开始,失望从一次次拿到《阜阳报》而看不到自己的稿件结束。即便如此,我也从不服输。打腹稿、写草稿、往稿纸上誊写稿件,请领导审阅、盖章,剪去信封右上角……直到骑自行车把信封送进3公里以外的那个绿色邮筒,希望再一次开始升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我的稿件终于变成了铅字。虽然只有豆腐块大小,可第一次看到稿件被报纸采用,那种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从此,我写稿的热情更加高涨,发稿率也逐渐提高了。

2000年夏天,在临泉县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听了时任《阜阳日报》编辑郭林茂、李光利两位老师的讲座后,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些进步,稿件见报率也大幅提升。为此,周围的同事都称我为“刘记者”。

2009年,日报副刊着眼于培养本土业余作家,在副刊杜红梅、张斌两位编辑的帮助下,我开始学着创作杂文、散文、小小说等。并陆续有作品见诸报端。

进入网络时代,与编辑老师沟通更加便捷了。2010年10月秋种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阜阳日报》农村版编辑从阜阳新闻网上看到我发的一张小麦机播的图片,立即打了我手机,让我把照片传过去。第二天,这张图片刊发在日报的三版上。此后,在报社文字编辑和摄影编辑的耐心指点、帮助下,我从单纯采写文字报道,开始向拍摄图片报道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高新闻图片质量,从卡片机到富士数码机再到尼康单反,我先后自费更换了三台照相机。几年来,在报社编辑的悉心点拨和言传身教下,我的文字功底和摄影水平均有所提高,反映农村发展的稿件时常见诸报端,拍摄的新闻图片也多次被《阜阳日报》采用。

通过多年的(炼,我开始尝试撰写征文。撰写的“改变”、“生命大于嗜好”等数十篇文章先后在全国各类征文中获奖。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离不开《阜阳日报》多年来对我的帮助。

虽然与《阜阳日报》一些曾经帮助、支持过我的编辑老师未曾谋面,但在我心中,早已把他们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的约稿,也成了我采写新闻稿件的动力。平时,当别人打牌聊天、推杯换盏打发无聊的时光时,我大多是端坐在电脑前,一边享受美妙音乐带来的愉悦,一边撰写稿件。任凭思绪在头脑中遨游。在纷繁喧闹的现实世界里,独享那份属于自己的闲适与宁静。我很满足,因为有你,因为写作,让我的生活变得自信又充实、平淡而又快乐!

新闻推荐

心中有梦想 吃苦助成长

本报记者 牛真子

临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