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再念燎原火
[摘要]我市群众缅怀四九起义革命先烈见闻
左图:缅怀先烈事迹的小学生。
右上图:在四九起义纪念碑和庄严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
右中图:纪念馆的月牙池边学生们学习先烈的事迹。
右下图:中学生在烈士纪念碑前宣誓。
本报记者 穆可亮 摄
本报记者 高楠 通讯员 叶陆苗 余波
4月9日是“阜阳四九起义”86年纪念日。1928年4月9日,80余位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在颍泉区行流王官集打响了皖北暴动“第一枪”,也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燎原之火。86年瞬间而过,历史长河如斯而逝。
当今享受幸福生活的颍淮儿女饮水思源,清明时节掀起了寄托哀思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活动。
万人接力缅怀诉不尽颍淮儿女敬仰之情
从上五年级第一次前来,到今年再一次如约而至,家住颍泉区的时圣洁,已经记不清自己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来过“四九”纪念馆多少次了,但是每次来,她都会记得带着一朵洁白的纸花,将它悄悄地放在四九纪念馆的一座铜像之前。
这座铜像,是根据魏野畴生前肖像所做。1928年2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成立,由党的早期活动家魏野畴任特委书记,并设立特委机关,在不到两个月时间,皖北各县发展党员1000多人,农民会员6万多人,农民赤卫队员3000多人,为开展革命斗争和推动皖北暴动作准备。1928年4月5日,皖北特委召开扩大会议,布置了皖北起义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党内出了叛徒,暴动提前于4月9日凌晨发动,驻守在阜阳城的十九军教导团起义士兵点燃了行动的火光信号,并迅速占领了东门。但由于起义计划泄露,攻占阜阳城战斗失利,起义军撤离城区。转移到阜阳北部王官集的一支队伍与农民赤卫队会合后,宣布成立安徽省第一个革命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皖北工农红军。
新生的红色政权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工农红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队伍被敌军突袭溃散,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被俘,在临泉县老集壮烈牺牲。皖北工农红军的成立,推动了我国北方的土地革命斗争,打击了敌人的反革命气焰。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四九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
“小时候可能还不太明白,随着年龄增长,自己才明白,没有这些革命前辈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4月1日,站在“四九”纪念馆的文物陈列室,时圣洁一脸肃穆,对她来说,“四九”纪念馆,是家乡的一处革命烈士遗迹,也是一块精神上的圣地。
记者从“四九”纪念馆了解到,连日来,到馆缅怀的各地群众连绵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自3月初以来,自发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的群众,已超过20000人次。尤其是4月1日至清明节前后,到馆缅怀各地群众,每天都在1000人以上。
党员接踵而至睹物思人受精神洗礼
“原来早在中国红色事业的初期,我们阜阳人就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四九纪念馆内,来自临泉的几位老党员,在一处先烈画像前驻足。
这处画像的主人翁,就是阜阳第一位共产党员茅延祯。根据史料记载,1922年7月,茅延祯在北京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上海开展运动,是上海早期的53名中共党员之一。1924年,孙中山委任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队第二队长、军事教官,与张松年、周恩来等九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被誉为“红色拓荒”者、首批“红色教官”,1925年,遭反对军阀暗算,献出了年仅28岁的宝贵生命。
“这就证明咱们阜阳人是好样的,能在那样的形势下,成为红色拓荒者,同样也能在当下,把经济赶上去。”几位老党员说,回去以后还要继续在村里发挥余热,让村里百姓都能尽快富起来。
尽管之前对“四九起义”知之甚少,但王巧龙和陈灿灿也同样对此次红色之旅有着同样的感受。
“收获就是以后不管多难,都要坚持努力学习。”有些腼腆的王巧龙和陈灿灿,谈起此次红色之旅的收获,都不约而同地说起了纪念馆里的一处玻璃柜。事实上,他们所说的柜子里,摆放的只是一些过去的书籍,但反映的是周传业、周传鼎等革命先烈艰苦求学的精神。
根据史料记载,周传业、周传鼎两兄弟酷爱读书,并通过求学补助金等形式,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执着求学。这为其创办《阜阳青年》、组织“青年读书会”等,积极在阜阳宣传进步思想,开展党的活动,以及组织城内工人、职员策应四九起义,打下了基础。
身为王巧龙和陈灿灿的老师,阜阳二职高的袁建一和王静告诉记者,因为身患小儿麻痹症,王巧龙和陈灿灿均行动不便。考虑到从学校徒步走到纪念馆的路程较远和两人身体的特殊状况,组织此次集体缅怀行动之前,他们都一直担心王巧龙和陈灿灿会不会来。然而,令他们感动的是,王巧龙和陈灿灿不但坚持和同学们一样,走完了这段路程,更通过此次红色之旅获得了精神上的鼓舞。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邓翔 通讯员 陈祺)4月28日上午,市长李平到临泉县督查指导计划生育工作。市政府秘书长王显义陪同。 李平一行先后来到临泉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城关镇泉北社区服务中心,详细了...
临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