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和城里没差别
[摘要]鲁阁村采访记
本报记者 李方达 通讯员 张浩 荣艳丽
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硬化的村路笔直宽阔,形成四横十二纵路网;绿树环绕的文化广场、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齐备……10月18日,记者走进临泉县白庙镇鲁阁村,眼前的一幕幕,令人赞叹不已。
遵守规划,村貌整洁有序
当天,记者敲开了村民普文静的家门,这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房,屋顶的琉璃瓦、墙上的瓷砖、光洁的木地板,让整个房屋显得很有档次。“这个房子是去年新盖的,加上装修,花了20多万元。”普文静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致富了,基本上都盖起了楼房。”
“虽然村民们纷纷盖起了楼房,但是都遵守着村里最初的建房格局,利用原来的宅基地进行翻新,不乱占耕地,不影响村容村貌。”陪同记者采访的鲁阁村支部书记鲁海军插话说。
1975年,一场大洪水让鲁阁村大部分民居被淹。为此,1976年,鲁阁村选择一块地势较高的地块作为新的村址,规划建设了三纵九横的村内路网;每户村民分得一块长17米、宽11.5米的宅基地,全部沿路网布局,杜绝路网外建房。从那时起,鲁阁村就有了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
“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村民建房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村里按照原先的路网格局,新规划建设了几条村路,再让村民沿路网建房。这样不仅满足了村民的需求,也保持了村容的整洁有序。”鲁海军说,现在村内路网已发展到四横十二纵,但依然没有发生一户村民随意建房的现象。
多方筹资,完善基础设施
鲁阁村离白庙镇、临泉县城的距离并不太远,这些年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却鲜有到镇上或县城买房的。“村里的基础条件好呗,跟城里没啥区别。”鲁海军说,为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这些年,村“两委”一直在努力着。
道路是完善基础设施的第一道工序。1976年,鲁阁村规划建设伊始,就十分重视道路建设。“条件差时,村‘两委\’动员村民们共同将道路铺平。这些年,国家政策好了,我们利用‘村村通\’、‘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修通了村子外围的主干道,又将村里的大小道路全部修成平整的水泥路,并在每个路口安装了路灯。”鲁海军说。
2006年,鲁阁村争取到农饮工程项目资金,在村里建了自来水厂;2013年,鲁阁村争取到160万元的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把环村沟渠疏通一遍、装上护坡,沿村旁沟河修建了河滨公园……随着各项资金的注入,鲁阁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
“现在惠农政策多,只要多动脑筋,肯争取,合理整合、利用资金,就一定能把村子建得像模像样。”鲁海军说。
规模种植,让村民富起来
“建设美好乡村,除了要政策支持,还得靠村民拥护。”鲁海军说,以筹集“一事一议”资金为例,其他村筹不上来,鲁阁村民都是争着缴,“那是因为现在咱村的经济基础好!”
一直以来,鲁阁村出产的鲁阁大葱在临泉县乃至阜阳市都很有名气。上世纪90年代,鲁阁村90%耕地种的都是大葱。然而,受一家一户传统种植,亩产较低,效益不高和销路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大葱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要想大葱卖个好价钱,必须得靠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种植,搞产品深加工,提高大葱的产量和附加值。”鲁海军说,基于此,近几年,鲁阁村不断引导大户进行土地流转,搞规模种植,同时着力打响鲁阁大葱的品牌。2006年,该村成立安徽省白庙大葱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注册“鲁阁”牌商标,成立“鲁阁大葱”专业合作社;2008年,建立了“鲁阁大葱科技示范园”,进一步研究开发大葱品牌,推广机械化种植模式。目前,鲁阁村共流转土地2000多亩,50亩以上的规模种葱户达10多户。
“这车就是我前年种12亩大葱挣的。”在村口,记者遇到了正开着小汽车回村的种植大户张克林。他告诉记者,今年他流转承包了600亩土地,500亩种小麦,100亩建蔬菜大棚,“我还想建个保鲜库,收购村里的大葱,什么时候值钱,什么时候卖。”
“老张的想法很好,和村里的思路不谋而合。”对于鲁阁村未来产业发展,鲁海军早就勾勒好蓝图:“大葱种植上一定规模后,还要引进葱叶烘干机等加工设备,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韦石)10月25日,市委书记于勇分别会见了来阜考察的丰联集团总裁汤捷一行和国祯集团董事局主席李炜一行。市领导余向东、李志伟参加会见。 丰联集团作为联想...
临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