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宝种瓜赚大钱
[摘要]本报记者 邓翔 见习记者 杨清跃/文 本报记者 王彪/摄
捧起刚摘的小甜瓜,牛宝宝笑得很开心。
盛夏时节,在临泉县牛庄乡马华村,几名西瓜经销商每天早早赶到地头,收购刚从瓜棚里采摘的新鲜甜瓜。一上午不到,大棚里采摘好的首批甜瓜就被抢购一空。“随着气温上升,甜瓜也走俏起来。这里的甜瓜瓜相好、个头匀、品质好,市场上很好卖。”来自合肥的一位经销商对记者说。
这片甜瓜基地是返乡创业青年牛宝宝投资兴建的。2012年元旦,牛宝宝和两个哥哥回到家乡,兄弟仨承包了50多亩地,兴建大棚种植甜瓜。皮肤黝黑的牛宝宝一边忙着摘瓜,一边抽空和记者聊天,“我这儿的甜瓜皮薄味甜,瓜还没成熟,都被预定完了。”
大棚种出致富瓜
大棚里,如同足球大小的哈密瓜和西瓜在绿叶掩映下若隐若现。牛宝宝打着赤膊,在热风阵阵的大棚里忙活着。“棚内有50多度。”看记者要走进来,牛宝宝赶忙摆摆手,“咱们还是在外面聊,棚里呆长了容易中暑。”
今年27岁的牛宝宝年龄不大,在外打工的经历却有13年了。“这几年,村里经济发展得不错;我和两个兄弟商量了一下,都回来安心搞大棚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家乡种甜瓜,比在大城市给老板跑腿打工强多了。“大棚甜瓜不受季节、天气和温度影响,生长期缩短,一年可长四茬,效益自然成倍增长。”
“今天上午,一共卖了1.5万斤哈密瓜和西瓜。”牛宝宝告诉记者,短短几个小时,自己就拿到了8万多块钱。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西瓜、哈密瓜市场均价是5.5元一斤,每个大棚一年能产1万斤,去掉土地租金、人工费、大棚材料费等各项成本开支,每个棚纯收益2万元以上。“我们现在总共有50个棚,一年赚个一百多万元不成问题。”牛宝宝伸出一根手指喜滋滋地说,“这些大棚就是咱农民的绿色印钞机啊,不分白天黑夜地给咱长票子。”
种瓜就像养孩子
“别看种甜瓜赚钱多,但却是个辛苦活。我们兄弟几个完全像带孩子那样种西瓜。”牛宝宝望着白茫茫的大棚瓜地感叹。
“天气:多云;温度:28—35℃;天气炎热要注意大棚通风……”翻开牛宝宝的栽种日记,上面简单记录着当天的天气情况和开展的各项种瓜工作。虽然自己只有两年的种植经验,但谈起种植技术,牛宝宝头头是道。
连续下雨的天气,要采取深沟排水、揭棚膜降湿、棚苗补光等防范措施;阳光灿烂的天气,可进行插籽催芽、瓜苗移植、揭棚膜照光等日常种植工作;气温降低时,要及时盖上掀开的棚膜以免保湿效果差;气温上升时,要揭开棚膜让大棚通风……这些都是牛宝宝在种植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操心的事太多了。”牛宝宝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说,“有时一天干下来,累得连话都不想说。”他说,等结瓜了才能稍微轻松点,但还得保肥除虫,晚上还要住在瓜棚当“保镖”;销售旺季,摘瓜、装瓜、卖瓜样样都要干。
大胆投资有远见
乡里和村里的干部都夸牛宝宝是个有远见的人。为了方便运输,牛宝宝的承包地全都选在道路两旁,而且一口气和农户签订了30年的租地合同。“虽然一亩地租金要1300块,但是在路边,客商开车很容易就能进来,好酒也怕巷子深。”牛宝宝说,更重要的是,签订了30年的合同,自己才敢在土地上投资搞建设。“不然,过了三五年土地被农户要回去了,我投这么多钱找谁要去?”
从一开始,牛宝宝走的就是一条精品种植路线。“我的瓜全是优良品种,全覆盖大棚保证甜瓜生长全程避雨保温。同时,使用有机肥料,使用物理方法除虫,做到‘绿色\’种植。”现在,牛宝宝正在积极申报商标,逐步打响自己的西瓜品牌。“最艰苦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和南京、合肥、上海多家酒店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订单式种植,市场销路不用愁。”
在自己富裕起来的同时,牛宝宝没有忘记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他的大棚内,聘请了不少村民前来务工,每人每天收入五六十元。他还经常向周边种植户传授种植管理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瓜类品质和产量。前不久,他发起成立了临泉牛牛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已有社员5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们一起种甜瓜,形成规模效应,大家抱团闯市场,共同走向致富路。”谈起未来,牛宝宝充满憧憬。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柳西峰)近日,临泉县高塘乡从全乡80多名人大代表中,公开聘用了10名工作能力强、热爱公益事业的留守儿童监督员。这批监督员将对留守儿童开展防溺水、防中暑知识宣传,并配合各村做好留守...
临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