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挥洒人生路
[摘要]见习记者 牛真子 本报记者 杨静文
徐炳波,1969年出生于临泉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以魏楷、隶书见长,朴厚俊朗。行书独钟二王一脉,书风潇散隽永。其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创作大赛中获奖。
一帧素笺,一池香墨,一管聪毫,一组好诗……习练书法三十余载,徐炳波恣意徜徉,工作生活之余,每每忘形于笔尖在纸面上的游走,得意着书法与哲学的人生思辨。其书法创作,楷书朴茂端庄,沉稳雄健;隶书清朗典雅,字字珠玑;行草跌宕多姿,潇散隽永。一笔笔下去,皆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一步步走来,挥洒的是快意人生。
蒙学时代与书法结缘
徐炳波,出生于皖北阜阳一个偏僻小村庄,孩提时代,对书法情有独钟,他说:“在我的蒙学时代,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写字的事儿。”
徐炳波告诉记者,上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写着一手好字,课余时间常常以写字遣情消怀,他最爱写小篆,常常悠然自得旁若无人地勾摹,每有会意处,满脸都是令人神往的惬意,这让年幼的徐炳波心生敬慕,便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徐炳波对记者说:“小时候,对于书法只是懵懂的认识,因为老师常说‘字是人的门面\’,所以我格外认真,字写得渐渐漂亮起来。每逢过年,左邻右舍找我写春联,这让我很有面子。”
徐炳波说,关于“字是门面”的认知,一直延续到自己初中毕业,后来考上临泉师范学校,随着视野的拓宽,学习的深入,这才逐步将写字提升为艺术追求。
砥砺传承书法艺术
在临泉师范学习的时间里,他专心临摹历代经典法帖,颜真卿的《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魏碑中的《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隶书经典《曹全碑》等碑版,徐炳波无一不沉浸其中。同时,他还认真研读孙过庭的《书谱》,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书学论著,对书法艺术有了深刻感悟。后来他考入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得到学院派老师专业性的美术指导。工作之后,徐炳波一如既往,继续在书法艺术之路上孜孜以求,砥砺进取,曾赴京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学习,聆听诸多当代书法大家的教诲,得到当代著名书法家毛国典先生的赏识。
徐炳波认为,习练书法,临摹古代经典法帖很重要,书法要创新首先要有传承。“古人的东西能够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符合每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所以我们要用心临摹,不断强化、融合,水到渠成形成自己的风格。”徐炳波说,“临摹要精临,要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换帖,目的是把古代经典准确传承下来。准确就意味着心手合一,使传统的经典笔法和个人的理解能准确通过笔墨表达出来,这需要持之以恒的修炼。”
墨挥洒快意人生
三十余年间,徐炳波做过很多事情,曾肩扛着重担为生计奔忙,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追求。常常于夜深人静之时,摊开宣纸,纵笔挥毫,或舒缓,或激越,或轻柔,或沉雄,在跃动着的笔墨勾划中感觉到身心的释然。“这些年来,在学书过程中,喜怒哀乐,人生百态,都体会了。只要能拿得起毛笔,我不会停下探求的脚步,这注定是一生的情缘了。”徐炳波颇有感触地说。
徐炳波说,书法是时空艺术,就像人生一样,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需要随机应变。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有增删涂改,但瑕不掩瑜,仍是经典名作,人生也是如此,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就需要自己不断调整。书法不可能完美,但不影响其艺术价值。人生也不会完美,但不影响你这辈子活得精彩。书法不像文学和绘画那样,可以直接表达你对社会的思考与批评,它更多地是个人品性的修炼和提升,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我们倡导的是通过习练书法,积聚、引领人生正能量,慢慢地,学习书法的人多了,一个人、两个人,乃至更多的人受到了感应,就可能带动整个社会精神风貌的升华。
新闻推荐
见习记者程力/文本报记者戴文学/摄
临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