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所有乡村、社区全部组建“四会”组织,简办红白喜事2318例,累计为群众减支减负4000多万元 乡风文明引领新风尚

阜阳日报 2018-10-15 12:42 大字

本报通讯员 王雨 代艳中 许宁 近几年,界首市通过建立村级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和村规民约“四会一约”等乡风民规,在农村大力提倡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着力革除陈规陋习,促进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市132个村、27个社区全部组建了“四会”组织、完善了村规民约,2054名乡贤、能人被推选为“四会”成员,指导红白喜事简办2318例,累计为群众减支减负4000多万元。 婚事新办——娶得起

过去,界首农村一门婚事的彩礼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一些家庭因此债台高筑,“媳妇没进门,愁坏一家人”。

为遏制这一陋习,界首市首先从“天价彩礼”抓起,组织村“四会”人员上门劝导,动员村民尽量少收彩礼、不收彩礼,并通过评选表彰“不要彩礼好媳妇”“最美家庭”等方式,将彩礼钱控制在合理区间。任寨乡何某女儿出嫁时,主动响应号召,带头向高价彩礼说不,没向男方要一分钱。

同时,界首市连续3年举办青年集体婚礼,大力推行婚庆文明新风。“简约不简单”的集体婚礼逐渐被群众接受,2016年该市第一届集体婚礼仅有60对新人报名参加,2017增加到98对,2018年已达到136对,一些金婚老人也借机补办一场迟到的婚礼。婚礼简约时尚又热闹,群众省心省力又省钱,喜庆氛围更浓厚。 喜事廉办——贺得起

针对农村婚丧嫁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界首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树新风、改陋习、促脱贫”的实施意见》,定下看得见的标准,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随礼不超过50元,不大摆筵席,随礼不就餐,以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转变。

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为群众卸下了攀比的包袱,广大群众也纷纷自我约束,节俭办事、不讲排场、不比阔气逐渐成为习惯。舒庄镇大鲁村修订村规民约,规定每户一人一份礼,随礼不超过50元,待客不超过10桌,每桌不超过10个菜。同时,村集体出资购买餐厨具放在村文化大礼堂,引导村民在礼堂办喜事。对在家摆酒席的,选派“四会”代表到场监督,统一每桌标准。

“这种方式,一改过去搭棚子,吃流水席的做法,既方便实惠,又干净卫生,村民竞相申请在大礼堂办事。”大鲁村村干部告诉笔者,一些村民还拿出办事省下的钱为村里添置红灯笼,既装扮了村庄,又助推了时代新风。 丧事简办——葬得起曾经,界首农村白事规矩多、程序多、花费多,村民习惯把讲排场与尽孝心对等起来,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从报丧到出殡,整个流程达3-5天,至少花费1-3万元,有的群众不得不举债治丧,看起来表面风光,实则且悲且愁、暗自叫苦。

为扭转这一风气,界首市大力提倡厚养薄葬、节俭治丧,指导各村通过村规民约,精简白事仪式,并就随礼金额、酒席数量、就餐标准等设定上限。村民办理丧事时,先向村红白理事会备案待客地点、时间、人数等,理事会协助办理相关事宜,乡民政办派人到场监督,严格执行办事标准。目前,界首市白事办理已基本控制在1-2天,花费压缩至5000元以内。一些地方自发立下只送10元“纸份钱”、不摆酒席、不吹响器等规矩,“丧事不吃饭,喝口水就走,帮忙不添乱”已成为界首农村新风尚。

小事不办——随得起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的大幅改善,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消费数额越来越高。一些群众为了“赚回”自己送出去的“人情”,巧立名目、能办俱办,周岁、乔迁、订婚、开业、祝寿、升学、参军、住院等,都成了操办请吃的理由,致使送礼随礼的名目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人情”,让本应是正常交流、沟通感情的小事,成为群众心头的烦心事。针对这些问题,界首市把“小事不办”写入村规民约,大力提倡以一束鲜花、一个电话、一则短信、一条微信、一句问候等方式表达祝福、联络感情,变“礼钱往来”为“礼尚往来”,真正让祝福回归到最本质、最朴素的方式上。界首市舒庄镇大顾村一户富裕村民孩子考上大学,准备大操大办,村“四会”人员及时上门引导,最后这户村民用准备办喜宴的2万元钱,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举办了一场集体生日宴,让大家都分享了幸福喜悦。

新闻推荐

三起损害营商环境行为被问责

本报讯(通讯员魏雷张亮亮)为深入开展“深化正风肃纪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工作,持续释放作风整顿不松劲、不停步的强烈信号...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