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莓年收上百万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王雨 任云龙/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眼下,正值冬草莓上市时节。在界首市泉阳镇柳庄村董长俊家庭农场温室大棚,一串串鲜红的草莓匍匐在田垄上,显得脆嫩欲滴、长势喜人。2010年,在温州打工的董长俊返乡创业,7年时间过去了,他的草莓种植面积从1.1亩发展到现在的150亩,年经济效益也增加到100万元以上。
泉阳又闻草莓香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泉阳镇东部约2公里的董长俊家庭农场,工人正忙着给温室大棚的草莓通风。在温暖如春的塑料大棚里,一垄垄草莓绿意葱茏,白色的小花掩映其间,鲜红的果实分列两侧,蜜蜂络绎不绝地从蜂箱里飞出来,为数千株草莓授粉。
“我们这地方距闻集草莓基地只有15公里,具备发展设施农业的条件。”43岁的董长俊告诉记者,2010年秋天,他放弃了在温州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柳庄村,实验性种植了1亩1分地的草莓,并搭建了两座简易塑料大棚,开始向闻集的专业农艺师学习种植技术。3个月后,草莓开始上市,拿到闻集批发市场出售,价格都在20元一斤以上,当年就给他带来1万多元的毛收入。
尝到甜头的董长俊从第二年开始扩大种植规模,经过7年时间发展,现在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0亩。“闻集有不少专职农艺师,遇到种植方面的问题都能提供上门服务,平时也不用担心销路问题,规模很快就上来了。”董长俊说。
年获纯利上百万采访过程中,董长俊分别在两个塑料大棚里摘了几个草莓让记者品尝,果形较大的吃起来口感稍硬,另一个锥形的草莓则又软又甜,十分诱人。
“从现在采摘到明年5月1日,草莓基地的毛利润大概在300万元左右,刨去地租和人工成本,纯利润应该在100万元以上。”董长俊告诉记者,又软又甜的是天仙醉,从日本原种引进的高档品种,现在的批发价是20元一斤,在北京市场广受欢迎;果形较大的甜查理产量也比较高,一亩地能采摘8000斤以上,这种草莓适合长距离运输,批发价一斤18元左右。
这段时间气温较低,需要两天时间才能采摘一次,当天下午送到闻集草莓交易市场,第二天早上就能出现在北京、郑州等地的水果交易市场和大型商超里。“等到明年冬天,我们的种植面积将发展到260亩,就可以直接往北京发货了。”董长俊介绍说,除种植草莓外,午季种植的西瓜、甜瓜、羊角酥在周边市场也供不应求,外地的不少水果批发商闻讯后前来批发进货。
项目得到当地扶持
如今,随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董长俊的家庭农场已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遇到资金不足、销路不畅等经营问题,村“两委”都会主动上门服务。
“前几年,我的种植规模一直上不去,多亏了村里给我协调了土地。”董长俊告诉记者,今年春天,他在搭建塑料大棚时不小心压坏了村民的一些玉米秧,秋季流转土地的时候,这几位村民的30多亩地就是流转不过来。当时,他碍于情面没有去道歉。没想到,村委会负责人樊子刚亲自跑到村民家里,劝他们把耕地流转给家庭农场,通过耐心解释化解了矛盾,让董长俊的种植面积持续增长,兑现的农业补贴也相对更多。
“前几年,董长俊的种植面积一直没有突破50亩,好几项补贴都享受不到;现在种植上了规模,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享受的补贴也就越多了。”樊子刚告诉记者,市里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划分了多个档次的补贴标准,超过100亩就能享受到相应的补贴,银行也愿意把贷款发放给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秋季,村里又帮助董长俊协调流转了100多亩耕地,明年午季小麦收获后,将全部种植大棚草莓。
带动贫困户打工增收
目前,家庭农场的日常用工保持在16人左右,其中包括2个贫困户。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当地在兑现家庭农场主岗位补贴的同时,还按照每年570元的标准补助参加就业扶贫的贫困户。
今年69岁的樊子莲是柳庄村尚庄自然村村民,在家庭农场干活已有3年多时间,一天工资40元,且常年有活干,按照现在的收入标准,今年底就能实现脱贫。“我在地里干活,老伴在家养5只羊、种2亩地,今年脱贫有盼头。”樊子莲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草莓集中上市,早上天亮下地,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晚上7点下班回家,也不觉得累。最让她舒心的是,每月都能按时拿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靠劳动挣钱,感到心里很踏实。
同样在董长俊家庭农场,62岁的董长兰今年初才来上班,由于老伴丧失劳动能力,打工收入就成了日常开支的主要来源。“地里的活儿不重,只要有时间我都来这里干活。”董长兰说,现在,搭棚、移栽、采摘的活她都会干,比在家里闲着强得多。
新闻推荐
今年是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诞辰10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先后展开。10天前,《寻找·蒋月泉》的大型纪念演出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3个小时的演出盛况空前,场面热烈。11月24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上海...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