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种生姜 带动村民打工增收
[摘要]本报记者 杨
如农谚所言,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近日,记者来到在界首市舒庄镇赵营千亩生姜种植基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景象。这其中,就包括种植大户田修奇。“我从前年开始和几个同学一起种生姜,最初流转了50亩,效益不错。所以,去年发展到了100亩。今年,我们准备发展200亩以上。”正在开沟打垅的田修奇告诉记者,如今,每亩地可产生姜一万四五千斤,根据去年的市场行情,每斤售价1.5元,每亩地可收入2万多元。
“附近几个庄的老少爷们看俺种生姜赚钱,也都想让我带着他们发展生姜种植。实际上,种植生姜看似简单,但其中有不少学问。”田修奇说,生姜生性娇嫩,喜温暖、不耐霜;而且喜阴怕淹,夏天要搭遮阳棚,保持土壤湿润,还不能有积水。
“最重要的是,要预防姜瘟。因为姜瘟传染快,一旦发生,一大片地的姜就毁了。”田修奇坦言,刚开始种植生姜的时候,他吃过亏。“要避免姜瘟,关键要选好种、消好毒、尽量避免重茬。”
田修奇忙活的时候,记者在地头看到不少乡亲前来干活。“在俺地里干活的都是附近几个庄的群众,一些年纪大的、带孩子的妇女,不能出门打工的,在俺这干活还不耽误照顾家庭。”田修奇说。“去年,我们在人员工资方面开支了五六万元,今年会更多。”
据了解,在赵营千亩生姜基地,像田修奇这样的生姜种植大户有16个。他们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带动附近村庄的村民打工增收。平时,有300多人在基地务工,农忙时和收获季节用工人数在千人以上。
“儿子、儿媳都出去打工了,我和老伴平时在家里带孙子;没事的时候,就到基地里帮帮忙,一天能挣三四十块钱,也能给孩子们减轻点负担。”在基地忙活的老赵如是说。
新闻推荐
面临激烈竞争和爬坡转型压力,紧握创新钥匙、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实践,“中国制造”迎来了发展的新天地,也获得了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附加值和话语权...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