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安徽省界首市一些农村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上
据央视报道,安徽省界首市一些农村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上报的统计表上的人数对不上,虚报学生15000多人,从中套取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资金1063万元。
当人们为“农村学生人均补贴3元生活费是否够用”而纠结,为上学贵、上学难而诟病政府投入不足之时,当全社会都在为改善办学条件而努力之时,这样的通过注水学籍、虚报农村学生人数来套取国家义务教育保障资金补助,实在令人气愤。
一些地方和学校存在个别学生流动,实属正常,但一下子相差几十人几百人,且只多不少、成普遍之势,就不正常了。况且在总数仅5万余人的情况下多出15000余人,不是有意套取国家义务教育保障资金补助,还能有什么解释?人们不禁要问,层层监管之下,如此巨大的作假工程是如何实现的呢?
监管成了掩护,监管者成了套取资金的始作俑者,恐怕是此次造假成功的最大“功臣”。有报道说学校造假是来自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授意,对于此种说法,界首市教育局日前予以否认。
如果说这些造假只是一些学校和老师(校长)的个别行为,但造假总得有原动力,比如套取上级拨款。可据报道中说,造假套取的补贴并未回到学校,而是收归教育局。这样,学校和老师的造假意义何在?
而且,根据安徽省《调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关于“逐步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确保各项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必须及时纠正,并严肃查处”的规定,以及确定各地各学校可享受补贴学生实际人数的有关规定,每个学生补贴款的拨付都有严格的程序,相关的乡镇教育主管部门(中心学校)、县市教体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都要进行监管审核,并不定时抽查验收。学生进入补贴名单,须提供户口簿等相关信息和证明材料。短时间内造假完成,审核又一路绿灯,如果不是有人统一安排,造假不可能成功。
无论造假者、监管者出于何种目的,如今呈现在公众眼前的造假行为,无疑凸显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保障监管机制存在的软肋——事前审核机制存在漏洞或执行不力,让造假材料轻易过关;事后复核监督机制不严或走过场,使造假得以继续;出错追责制度不够严厉或落实不到位,威慑力不足,使随意、长久、连续违规频现;上下级监管存在断档,即国家和省对市县的监管存在不力和空白,而县以下对市级教育部门又无权、无力监督。
界首的此次事件也许只是个案,但警示意义不小。因此,义务教育保障资金的申请与拨付机制亟需改进和完善。一方面,阳光申报。申报表要先在学校及家长中公开,接受学生和家长监督。另一方面,阳光公示。国家、省要以市、县市为单位,通过网站等相关媒体将上级拨款及时公开,各县要以学校为单位,通过网站等媒体将各校所获补贴进行分解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此外,不妨将义务教育保障资金列入审计范围,逐年审计,杜绝资金被非法套取。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界首市地税局通过全面开展“四员”培训,创建学习型机关,推进各项工作争先创优,效果明显。今年来,该市地税部门围绕“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岗位技能,促进全员学习”的工作目标,结合创先争优,研...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