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心守护村小学

阜阳日报 2015-10-28 08:26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杨

在界首市泉阳镇王付全村有所村小学叫洪民小学。这是一所普通的村小,有着一方小院落,两栋教学楼,人数不多的老师和学生;然而,学校的名字却是取自当地一位村民张洪民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记者调查了解到,原来,自2002年以来,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的民工张洪民,一直用自己的力量关注着这所村小的发展,为家乡的孩子享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今年65岁的张洪民老家在界首市泉阳镇王付全村,出生于当地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妹三人。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因为贫穷,小学还没毕业,张洪民便辍学回家,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挣工分。

“那时候小,而且持续上学的小伙伴也不多,也没觉着不上学有什么不好;但真长大了,走出村子,到外面,才深刻体会到没读书,干啥都不方便。”张洪民告诉记者,在他少年和青年期间,不是在家里干干农活,就是跟着家乡的剧团到处表演,也算能勉强糊口。但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剧团越来越不景气,30多岁的他跟着老乡到黑龙江一带干活挣钱。由于没有多少文化,张洪民和老乡只能干些力气活,跟着施工队,在工地上挖沟、埋电缆和电线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洪民在离家上千公里的地方,用汗水攒着辛苦钱,养家糊口。

2002年春节前后,张洪民照例回乡过年,从彼时的王皋小学门前路过。“那时候,村小的房屋破旧,让人看着寒心。”热心的张洪民和校方取得联系,拿出多年的积蓄23万元,提出帮村里整修校舍的想法。事实上,张洪民并不富裕,在外辛苦一年也就攒个万儿八千的,拿出这笔钱后,张洪民囊中空空。“当时就是怕学校没了,孩子们没学上。”

张洪民的一番赤诚之心感动了村小的师生。当年9月份,新教学楼落成,经报批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村小更名为“洪民小学”。对此,张洪民深感“不安”,甚至多次跑主管部门表达心声,即便如此,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洪民”小学还是迎来一届又一届的新生。

校园环境得到了改善,但乡村学校留不住老师,孩子们同样上不好学。这些年,张洪民的条件日渐宽裕,考虑到乡村老师的辛苦,又自掏腰包给老师们发“福利”。每逢回乡,总不忘请村小的师生吃顿饭;每逢教师节,总要给老师们封个红包;新老师到岗,他不忘给点生活补贴;村小的学生在全镇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会有来自他的奖励……这一切,他一坚持就是十多年。就在今年9月份,张洪民还汇来1万元,让老师给孩子们订制校服。

“像张洪民这样坚持多年关注家乡村小发展的,确实不多。”洪民小学校长张旭告诉记者,受益的师生也特别感谢张洪民先生。“对于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好好教这些孩子,希望他们将来能成才。”

新闻推荐

通讯员王贺鸿闫锋余静近日界首交警在查处酒后驾

本报讯(通讯员 王贺鸿 闫锋 余静)近日,界首交警在查处酒后驾驶统一行动中,查获一起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民警对其检查时,该驾驶人竟然出示了一张在老挝办理的机动车驾驶证。最终,警方依法对其作出罚款2500元的...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爱心守护村小学